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12]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14]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04]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48]

  • 灵润、神泰和义荣的佛性论辩[115]

  • 记住这四句话,到哪里都能自在[142]

  • 白话《梁高僧传》丨弗若多罗[126]

  • 管理健康最好的方式:放下破事[160]

  • 中国十二时辰,诠释了我们的一[153]

  • 渡人是一种格局,渡己是一种智[228]

  • 学会给自己“刹车”[172]

  • 8个心灵成长与自我疗愈法则:我[14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灭定业真言为什么能“灭”定业
     
    [ 作者: 佚名   来自:佛缘论坛   已阅:4240   时间:2009-6-11   录入:zhangjingzhen

                              2009年6月11日   佛学研究网

        也许大家都听过佛之三不能,其中之一就是定业不能灭。传灯录四(元圭传)对此之诠释是:‘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既然如此,佛又为何传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真言又是如何“灭”定业的呢?欲回答此问题,有必要了解以下几点:

        1. 什么是定业:

       《优婆塞戒经》曰:“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做,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 业之与报,皆是自心现量。心空一切皆空,心假一切皆假,心中一切皆中。特凡夫不达能造所造,能受所受,当体三德秘藏;而以殷重倒心,作殷重恶业,必招殷重苦报,名为定业。彼心既定不可挽回,大觉亦不能即令消灭。

        2. 定业如何“灭”

        因此,定业能否灭之根本在于定心能否消灭。世尊大慈悲巧设方便,令地藏菩萨说咒劝持,即是转其定心渐使消灭也。地藏菩萨以大悲愿故,遂设方便,而说灭定业真言,学者若能至心忏悔,发心精进,则何业不能灭转,何咒不能消业?究竟只在当人一念信受持咒之心耳。真言者,诸佛之秘密总持是也。此咒实为藏经中《陀罗尼集经》所载之地藏菩萨法身印咒,因其梵文有摧伏、散灭、粉碎一切罪业、罪障、恶业之决,故华文自古称此咒为灭定业真言。

        3. 如何持灭定业真言

        灭定业真言:唵,钵啰末邻陀宁,娑婆诃。读音:ōng,bō là mò lín tuó níng,suō pó hē。

        唵,亦有读为 an的。

        在地藏法门的修持中,持灭定业真言,应数过百万以上,如是修行,方见成效,切不可一曝十寒,一日只诵佛名号数声,未见利益,遂怀疑虑,譬如砌砖建屋,日砌一砖或数砖,即终日叹怨,为何屋不能住?若日日勤勉,则屋必速成,令人不受风霜雨露之侵,虫蛇虎狼之害,若日不精勤,善少业重,何能见效?得果必要种因,妄心求法,法何可得。诵持之数,本亦为相,实不必拘泥,然众生心思散乱,帮强以为数,令其精进。修习地藏法门,见效速缓,果报大小,着在发心。或有诵经百部,不见验证,即退初心,以为佛菩萨愿力或许有虚,而不论自己发心是否为正,发世间增上心则果小效缓,发出世菩萨提心则果大效速,学者妄念末消,愿力不具,如鱼游水,终不脱海,何况出离三界,此《椤严经》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若能发起菩萨心,志心精勤,三字五字、一句一偈即可感应开悟,何待百部万声?若学者事务繁忙,无暇专修,亦可将修行与工作、生活相结合,随时随地发起菩提之心。因发菩萨心,故得大功德。学者效此,平时扫地,意想在扫除自己,众生之三毒;一日三餐,意想供养佛法僧三宝、六道众生,如此等等,若学者时时能如是至诚发心,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以一言结之,释迦世尊谓定业不可救,所以寒造罪之心。地藏菩萨说灭定业真言,所以慰穷途之客。(信息来源:佛缘论坛)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该怎么办?这句“真言”送给你[623]

  • 千年密法重回祖庭 宽旭法师再续真言[5634]

  • 空海的真言与曼荼罗[7141]

  • 智慧真言[3872]

  • 佛教梵呗大悲咒之传统与递变[1429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