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 佛学研究网
【慈辉佛教文化论坛·总目录】
佛学研究网陕西讯 2012年10月20日,“慈辉佛教文化论坛”第五十四讲在陕西师范大学文渊楼一层多媒体教室圆满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宋志明教授主讲。论坛的题目为《佛教与国学的融合》。由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许宁教授主持并评议,一百多名本科、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宋志明教授担任慈辉佛教文化论坛第五十四讲主讲嘉宾
宋志明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哲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本次讲座宋志明教授以佛学到国学的思想融过程为线索,以“中国人为何接受佛教”这个问题为引,从政治、宗教、人生分视角分阶段地介绍了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如何在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中国由接受到理解并被转化与吸收的文化迁移过程。
宋教授首先以回答“中国人为何接受佛教”这个问题作为本次讲座的开端,宋教授指出,对古代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外来文化就是佛教文化,但中国佛教哲学不是对印度佛教哲学的全盘接受,而是经过中国学者消化与吸收之后的成果。宋教授认为中国人之所以引进和接受佛教,根本原因在于有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精神需求,即精英阶层、大众阶层、与皇权阶层。

现场座无虚席
对于精英阶层来讲,言论自由和精神解放是一种普遍的诉求。然而,在中国固有文化系统中,这两种诉求不能得到满足。中国的文化精英,只能在皇权允许的范围内跳舞,只能在名教的话语系统中言说。经学衰微以后,玄学家讨论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试图突破名教的话语系统,找回不受皇权制约的独立的话语权。但是,他们并未获得成功。佛教为文化精英们指出一条寻回话语权的道路,那就是借助寺院的力量与皇权抗衡。放弃世俗生活,出家为僧,真正过一种另类的、有尊严的精神生活。
大众阶层与精英阶层的情况有异,精英阶层追求的是更高的自由与精神享受,而大众阶层则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慰藉作用。儒家哲学鼓励人们出仕,有强大的激励功能,而安慰功能比较弱。道家哲学鼓励人们到山林去修行,对文化精英来说,有一定的安慰功能,可是对本来就在山林中劳作的贫苦大众来说,并没有安慰的作用。中国的原始宗教在春秋时期就被解构,没有形成一种适合大众精神需求的宗教文化。在中国哲学早期的理论构成中,大众文化一直处在缺位的状态。而佛教的这种精神寄托功能正是中国文化中所缺少的因素,是需要引进的因素,这就注定了佛教在中国的大众阶层有着非常广袤的市场。

全神贯注地聆听大师的声音
皇权阶层则是出于维系政治统治的需要,希望能找到一种强化伦理约束力的有效途径,而佛教则正好适应了统治集团的这种政治需求。佛教有强大的精神安慰功能,还有强大的维护社会道德的功能。佛教的地狱构想和报应理论,具有强大的威慑力,这也是纲常伦理所缺少的。佛教关于极乐世界的构想以及关于来世的承诺,对于统治者同样有强大的吸引力。统治集团对于佛教的理论需求对于佛教在中国走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宋教授指出,在中国各个层面逐渐地理解并接受佛教之后,佛教到国学转化的历程还未真正开始,佛教从一种外来文化到融入中国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汇集了历代思想家们的智慧与力量。这种思想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从道安、僧肇、法藏、慧能、太虚与印顺等著名僧人为代表的思想家身上清晰地看到,中国思想家们从对佛教思想的初步理解与掌握到对佛法的深入研究与发展,最终完成了其与中国哲学的完美结合。

听众踊跃提问
宋教授认为在经过各代思想家对佛教思想的吸收与创新之后,传统的以政治为特征的中国哲学经过对佛教哲学的消化与吸收后,最终成为了一种人生哲学。佛教的引入是中国哲学从政治哲学讲到人生哲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中国固有哲学的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认为天与人都是真实的,以肯定世界为特征。但是,采用这种模式很难在现实世界之上搭建超越的精神世界。佛教的思维模式强调真与俗的对立、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对立,认为此岸世界不真实,真正给出了一个可以超越的精神世界。宋明理学家之所以能超过玄学家,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转换视角吸收佛教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并以宗教哲学为中介,迈入了人生哲学领域,促进并完成了国学的完善。

慈辉佛教文化论坛宋志明教授讲座圆满举办
许宁教授对宋教授的讲演给于了高度的评价与肯定,认为宋教授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又不失严谨的讲演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并为同学们谈了三点感受。首先在哲学的发展历程上,宋教授指明了佛教从宗教哲学到人生哲学发展的主线。其次在对国学理解的方式上,宋教授指出应当在儒释道合一的背景之下去理解国学。再次在学术研究的方法上,宋教授以思想上入手的研究方法,对国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向宋教授提问,宋教授都给予耐心细致的回答,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常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