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0日 佛学研究网
佛学研究网陕西讯 2013年4月9日,“慈辉佛教文化论坛”第六十讲在陕西师范大学文津楼圆满举办。本次讲座由曾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87岁高寿的国学大师张岂之先生主讲。论坛的题目为《书中乾坤书中乐》。由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吴言生教授主持并评议,三百多名本科、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现场座无虚席,盛况空前,气氛热烈。

1.吴言生教授介绍慈辉论坛和张岂之教授
张岂之先生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及哲学史,曾主持过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张岂之先生治学严谨、笔耕不辍,不仅与史学泰斗侯外庐先生共同编写并整理了《中国思想通史》及《宋明理学史》这两部学术巨作,至今仍不断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为学界之楷模。

2.高山仰止,如饥似渴
本次讲演中,张岂之先生站在一位儒者的角度,通过介绍自己在阅读《论语》、《道德经》、《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根源》《旧制度与大变革》等中西著作时的感悟,向同学们传递了他对于人生境界、社会制度的心得与理解。在讲演之中,张先生不时透露出对于同学们成长与进步的关切之情,他希望同们能多读书、读好书,成就儒家君子之品格。
3.聆听大师的声音
讲座之初,张先生说同学们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读书,更要读好书,所以希望通过谈自己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以作同学阅读时的参考。关于选择《论语》等书的原因,主要是希望同学们在读书之时切勿偏颇,要做到汇通文理、全面广泛,所以选择了《论语》等在中西方较有代表性的四本书。

4.国学大师张岂之先生演讲
张先生首先谈了对《论语》与《道德经》的看法。张先生说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虽然在体制与思想上都与古代迥异,但儒学依然是最契合中国国情的学说,因为儒学已渗入国人心中。儒学中对于人生的态度、对于社会的看法都,对今天的社会生活都有着积极作用。儒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中国人心中的最高人格目标——君子,所以才能历二千余年长盛不衰而流传至今,儒学就是成就君子之学。在漫长的发展中,儒学已经融入了中国社会思想的血液之中,各行各业中拥有高尚品质的人都被加上儒的称号,如儒商、儒将等等,这都说明了儒家之君子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张先生希望大学生能多读儒家经典,以君子做为人格目标,实践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都成为自强不息谦谦淡雅的君子。

5.同沾法喜
在讲完《论语》感悟之后,张先生又讲起了老子的《道德经》。张先生讲如果说孔子之学建立了人格的理想目标,那么老子之学则是将人生的境界提到了与天道相通的程度。张先生说他本人十分欣赏《道德经》,因为通过阅读《道德经》,能去除心中的不快与烦恼。这既是《论语》与《道德经》的旨趣不同,也是老子与孔子的区别所在。孔子谈人,谈的是如何成为君子、成为圣人。老子谈人,谈的是天人关系,讲的是天道与人道的关系。老子论道,不以阴阳五行、天神上帝为根据,而是用哲学的思考方式,用智慧与逻辑来推断世界的本源实在,论述天道到人道的可能。老子的学说的核心是自然而然,而自然而然的论断,在说明天道的同时也提高了人生的境界,达到了有无、天与人两道的统一。张先生讲如果同学们能以孔子之学为人生目标,以老子之学为生命指引,那么生活肯定是另一番精彩。

6.张岂之先一往情深地讲说人生感悟
在讲完代表中国哲学的《论语》与《道德经》后,张先生又以卢梭的《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与基础》与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变革》为例,讲述了他对于西方社会理论的看法。张先生说中国的学问与西方的学问有着根本不同,中国诸家各派不论观点如何不同,大都把人作为学说的重心。而西方的学问则大多侧重于社会问题,或侧重于对世界与社会的考量,就如卢梭的《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与基础》中对于私有制背景下社会问题的剖析与讨论,但中西哲学亦有相同之处。就如中西方哲学虽然的出发点不一样,但最终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存在的,只不过儒家在“治平天下”之前先要“诚意正心”,而西方思想家们在思考之初就把重心放在了解决社会问题之上。这种不同于儒家的思考方式也是值得鼓励的,尤其还未经磨练的年青人更要有这种勇气,所以大学生要像卢梭一样对于社会问题敢于思考,大胆思考,勇敢地说出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态度与看法。

7.吴言生教授感恩张岂之先生的演讲
最后张先生讲了他与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同志最近谈到的一本书,即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变革》。张先生结合自己与王岐山同志读《旧制度与大变革》的感想,谈了一些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张先生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中遇到的问题,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变革》早已谈到,如托克维尔提到的经济繁荣背后社会矛盾激化的问题、农民问题的严重性、金钱特权带来的威胁及社会的精神支柱的必要性等,这都是处在变革期的当代中国所面对的问题。如果说卢梭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谈论社会问题的解决方式,那么托克维尔就已经站在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一线。张先生讲虽然同学们现在处在学习阶段,但对于社会问题还是需要给予关注,多读一些书,多进行一些思考,这都有助于以后的学习与发展。
论坛主讲人张岂之讲授、主持人吴言生教授
吴言生教授对张岂之先生的的讲演给于了高度的评价与肯定,吴教授赞叹张先生以87岁的高龄,引经据典地地讲了近三个小时,实在难能可贵。这不仅当代大儒诲人不倦的仁者风范,也是君子之德的体现。

部分有缘听众与张先生合影
最后吴教授祝愿张先生“嵩华之寿”,祝愿张先生“德高嵩华,寿永紫芝”,祝愿张先生喜寿、米寿、白寿、茶寿一一皆过,长为儒者学人之楷模。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常凯华)

10.吴言生教授对张先生的祝福:嵩华芝寿——德高嵩华,寿永紫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