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25]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32]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01]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44]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23]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9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斌[125]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51]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19]

  • 过好每一个当下[194]

  • 负起100%的责任,你就自由了[150]

  • 有关人生真相的8句话,哪个戳中[181]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我们都是那只寻找回家之路的猴子
     
    [ 作者: 成峰法师   来自:腾讯佛学   已阅:3479   时间:2015-4-6   录入:wangwencui


    2015年4月6日    佛学研究网

        今天,咱们来聊聊美猴王孙悟空。

        老吴笔下的这只猴儿有个性,原本手下也有一帮小兄弟整天跟着吆五喝六,住着大别墅,吃着环保饮食,逍遥自在,也算是一方土豪。

        可是这家伙和他的同胞不一样,简直就是太任性,不满足只是生存下来,他还思考起生命的大问题~~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如何摆脱死亡,到达长生不老的境界。

        带着这个深深的疑惑,他从此踏上了寻求真理的革命道路。

        佛经中有个著名的公案——一猿六窗,与猴子关系紧密。一只猕猴被人从山中捉来后,关在一间屋子里,门从外面琐住。刚进去时候,猴子试图从屋子的六扇窗户上找到逃离的机会。

        于是,它不停地跃上跳下。很遗憾,所有的窗子都被牢固地焊住,任凭它费劲气力,直到精疲力竭,窗户依然纹丝不动。最后,它终于放弃了逃跑的想法,安心的住在屋子里面。

        故事虽很简单,里面却隐含了一个深刻的人生譬喻。

        一个人,通过六根与外部六尘世界产生联系、感受世界。我们发现,当六根无法受到足够的六尘冲撞与触及时,于是我们的内心变的焦虑、不安,我们会自然想到使用各种方法来满足它,试图以此缓解痛苦与无奈。

        西方的几个心理学家做的一个试验,可以说明同样的观点。他们让试验人平躺在一个相对密封的容器内,并为他提供足够的饮食,但是不能与外界有任何接触。以此试验来观察,人在这种条件之下,能够坚持多久。当试验持续到72小时的时候,被观察者主动提出退出试验。

        佛经上说:“一切众生依食而住。”

        食可分为四种,除了物质性的饮食外,还有心理上的需求。

        《增一阿含经》介绍了四食的名称:“一搏食,二乐食,三念食,四识食。”

        四食做为四种长养支持身命的东西。搏食,即普通物质的食粮;乐食,即感官与外境的接触;念食,即思想或意志。四、识食,即知觉。”

        也就是说,在佛教看来,一个生命体的存在的前提是获得精神和物质上连续不断地补充。

        我们发现,一般情况下,当我们遇到糟糕事情,内心无法安定的时候,我们会想出各种方法来恢复。比如:否认、转移、压抑、幻想、逃避等等……

        反之,如果出现一件令我们愉悦的事件,瞬间我们会激动起来,我们可能出现以下的感受、情绪与想法:轻松、飘然、抓住、延续下去……

        这是心的食物——乐食。可意与不可意的出现时,我们接受可意,拒绝不可意的。

        我们会让自己的心停不下来,设想自己有许多很多事情要去处理,籍此获得一种胜任感,找到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并不是我们本身,我们被安上许多外在的标志:我们的相貌、身材,我们的事业,我们存折上的数字,我们名字后面的头衔等等……

        唯一缺少了,我们作为自己的身份。我在那里?

        常常,在抓起电话的时候,对方会问:“你现在在哪里?”

        当然,我知道对方是想知道我身体所处的准确位置。

        如果听筒那头是熟人,我会回答:“ 我在我的身体里。”

        或许,你觉得是个笑话,不是么?!

        其实,我想提醒自己,“我”到底在哪里?

        此时此地,我们是否能做到,听电话仅仅是听电话,没有夹杂其他的念头与想法呢?

        看到只是看到,听到只是听到,一切都是条件的组合,接纳面对呈现的身心现象,世界原来如此简单、平凡与宁静。

        站在某个角度来看,我们就是那只猴子,都在寻找回家的感觉。(信息来源:腾讯佛学)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黄檗花开自有时:寻找宋代黄檗[2245]

  • 我们的修罗场 [释寂然][3043]

  • 我们都是月亮 [管青山][2514]

  • 寻找真正的禅心[3173]

  • 去哪里寻找“禅心”?[2848]

  • 我们的心相 [学诚法师][3032]

  • 尼泊尔猴庙:猴子也“修行”[4275]

  • 猴年说猴:佛教中猴子代表什么[5119]

  • 新年献词:我们努力 现在如此 将来毅然[3647]

  • 为什么我们总在寻找依赖 [济群法师][4920]

  • 佛像和我们 [熊秉明][6034]

  • 泥塑菩萨,泥塑猴子[5405]

  • 我们,是遥远的罪恶的一部分[459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