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8日 佛学研究网
7月15至16日,第14届宗教社会科学年会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及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的学员近百人出席了会议。今年会议的主题是“当代宗教的特质与全球影响”,分16个场次展开,讨论了宗教理论及其应用、宗教与政治哲学、宗教慈善、宗教社会学的翻译与研读、全球宗教走向、宗教与乡村社会、中国政教关系、中国基督教发展、台湾宗教与海外华人宗教、道教与民间宗教、少数民族宗教、边疆宗教、变迁中的美国宗教等。
6月27日,美国宗教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名誉教授彼得·伯格先生逝世,享年88岁。年会的第一场以“彼得·伯格的思想与影响”为主题,伯格著作的汉译者、编辑者回顾了伯格在宗教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经济的文化背景及宗教社会学应用等领域的贡献,特别分析了伯格宗教世俗化理论的内涵与回应,分享了伯格与海外中国学者学生、中国学术界、宗教社会科学年会与暑期班的深厚情谊。这是全球范围内第一场纪念彼得·伯格的讨论会。
在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会议对于全球宗教的走向作出了展望,可以从5个方面概括。
第一,全球宗教市场的形成。今天的世界宗教已经不再局限于群组、民族和国家,不仅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传统大宗教是世界性的,绝大多数的小教派和新宗教也都热衷于全球发展,而且往往获得原发地之外更多的成长机会。
第二,美国宗教与中国宗教的不同发展趋势。第14届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主讲老师、美国杜克大学马克·查韦斯发表了有关美国宗教的最新调查数据,最显著的趋势是制度性宗教信仰者的降低和无宗教归属者的上升,在过去的20年这两个数字都在15%左右,美国人的宗教信仰版图似乎有趋近中国的宗教信仰版图趋势;与此同时,中国的制度性宗教信仰者在过去30年有长足的发展。
第三,宗教的创新与创新型宗教。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背景下,传统宗教的创新成为宗教适应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而创新型小教派的勃发更是宗教发展的显著特点。
第四,从文化的视角理解宗教日益重要。面对全球文化的频繁相遇及互动,突出宗教的人文价值,将宗教理解为人类自我教育与人格完善的载体,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五,伊斯兰教与欧洲传统宗教文化的调适。欧洲的精神世界版图开始由基督宗教独导走向基督宗教与伊斯兰教共同主导,这对于欧洲社会的发展是新的机遇与挑战,也是对伊斯兰教全球化的新考验。
与会者认为,全球宗教发展的走向,就是宗教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无论对于学科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还是促进人类的相互理解,宗教社会科学都大有可为。(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