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24]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32]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01]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43]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23]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9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斌[125]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49]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19]

  • 过好每一个当下[194]

  • 负起100%的责任,你就自由了[150]

  • 有关人生真相的8句话,哪个戳中[181]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C2禅宗禅学 >> [专题]c2中国禅学 >> 正文


    禅者的境界
     
    [ 作者: 陈坚   来自:腾讯佛学   已阅:3281   时间:2017-9-19   录入:wangwencui


    2017年9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黄檗希运禅师曾说:“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参见《古尊宿语录》卷三)云门文偃禅师也曾说过差不多同样意思的话,日:“终日说事,未曾挂着唇齿,未曾道着一字;终日着衣吃饭,未曾触着一粒米,挂着一缕丝。”(参见《古尊宿语录》卷十五)“终日吃饭,未曾咬米”,“终日行路,未曾踏地”,“终日说事,未道一字”,“终日着衣,未挂一丝”,这些说辞表面上看来似乎都是悖论,难以川页理,除非是以电视节目中常用的“脑筋急转弯”的急智方式来求解,比如,吃饭吃的是馒头,所以“终日吃饭,未曾咬米”;以车带步,所以“终日行路,未曾踏地”;哑巴以手语交谈,所以“终日说事,未道一字”;穿的是纸做的衣服,所以“终日着衣,未挂一丝”。不过,禅师们说这些话肯定不会是在做这种无聊的“脑筋急转弯”式的语言游戏,而是应该另有深意,那么这深意又是什么呢?

        实际上“终日吃饭,未曾咬米”(包括其他类似的说法),表示了禅者行事而不着“相”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坛经》中所说的悟达“无住”之自性从而“不立”一切相。《坛经》中说“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盘,亦不立解脱知见。”连“菩提涅棠”和“解脱知见”都“不立”了,还“有何可立”? “所以不立一切法”——《坛经》就是从这个角度来阐发“不立文字”的。

        其实,不但文字是“相”,现实世界中的一切无非都是“相”。我们人类就生活在一个“相”的世界里。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就是在“相”里面打转,“相”里来“相”里去,在这一点上,禅者也莫不如此,与我们凡夫并没有什么差别。因为,如果离开了“相”,禅者也无法生存,至少他也要吃饭穿衣吧。然而,与凡夫不同的是,禅者尽管生活在“相”中,却不着任何“相”或“不立一相”,而我们凡夫却终日着“相”,立于“相”而不能自拔。 我们平常只知道“不立文字”,实际上,除了“不立文字”,禅宗乃是提倡一切“相”皆“不立”的,岂止是“不立”文字之“相”?对于这一点,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方以智(1611一1671)说得很明确。方以智在明朝灭亡后削发为僧,成了江西青原山净居寺的一名禅师,他在《东西均》一书中说:“吾一不立,一切不立,视不立目,听不立耳,持不立手,行不立足,思亦不立心。游于山川,不立山川;居于城郭,不立城郭;先天地生,不立天地,岂特不立文字云尔乎?”这段话与“终日吃饭,未曾咬米”的意思完全是一样的,纯属同一鼻孔出气。

        至此,我们可以说,“终日吃饭,未曾咬米”,并不是说没有吃饭,没有咬米,而是指不着吃饭咬米之“相”。禅宗将这种不着“相”称为“不立”,这“不立”并不是“不做”,并不是什么也不做。方以智曾批评许多人以“不立文字”为借口而不读书,说:“真不立文字者乃真读书,真读书乃真能不立文字”,此话真是入木三分啊!循着方以智的思路,我们完全可以说:“终日吃饭,未曾咬米,才是真吃饭哦”。这是一种禅的境界,不是语言所可完全表达,个中三昧只能是“能者得之”。

        总之,我们不要将“终日吃饭,未曾咬米”视作是一句无意义的疯癫话,或者随便看过,不作理会,其实,“终日吃饭,未曾咬米”,就象儒家所说的“大隐隐于市”和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虽然字面上看起来有些自相矛盾,表现为悖论的语言结构,但却“似非而是”,道出了人生境界中的某种超越性真理。(信息来源:腾讯佛学)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让心保持在没有名言的境界[327]

  • 人生的最高境界:独[320]

  • 一切境界,皆可作​「增上缘」[387]

  • 独处,是一种境界![372]

  • 慈悲的四重境界[458]

  • 找准自己的位置[588]

  • 阿罗汉内心的境界[685]

  • 《六祖坛经》四大名句,句句开悟,让你从迷失中找到方向![880]

  • 学佛者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境界[922]

  • 人生需要沉淀,生活要懂取舍![729]

  • 庄子三条鱼,人生三境界[936]

  • ​说话的最高境界[833]

  • 遇事向内找,是一个人极高的境界[896]

  • 生命的最高境界,那么,境界究竟为何物?[1124]

  • 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佛菩萨的境界——道宣律师朝礼五台[1348]

  • 生命的最高境界![1184]

  • 修行九重境界,看看修到哪[1738]

  • 开悟前“我在活着”,开悟后“我看着我在活着”[1606]

  • 大处难处看境界,小处细处看修养[1081]

  • 相处的三种境界:向上社交、向下兼容、向内安放[124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