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24]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32]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01]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44]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23]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9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斌[125]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50]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19]

  • 过好每一个当下[194]

  • 负起100%的责任,你就自由了[150]

  • 有关人生真相的8句话,哪个戳中[181]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E4多元宗教 >> [专题]e4多元宗教 >> 正文


    儒家的“敬” 道家的“静” 佛家的“净” [林安梧]
     
    [ 作者: 林安梧   来自:腾讯佛学网   已阅:3902   时间:2017-11-27   录入:yangsihan

     

                                   2017年11月27日 佛学研究网

        展开儒道佛对比时,其实要抓住一些要点。譬如,相对来讲,儒家强调主体的自觉,道家强调场域的自然,佛教讲我法二空的自在。儒家的修养工夫论重敬,道家是致虚守静,佛教是净而无染。请问儒家不能用“静”字吗?恐怕也可以!你在宋明理学家的语录中常常可以看到“静”字,甚至有些教你静坐。但是如果对比起来,儒家可能用“敬”字是更恰当的,“敬而无妄”“敬贯动静”。佛教讲净而无染,你把净而无染放到道家来说就不是很妥当,放在儒家来讲也不妥当。进一步讲,儒家重在立志,道家重在宁心,佛教重在澄念。

        我们把无念为重拿到道家去讲是不妥的,道家讲“致虚极,守静笃”,重点在心的宁静,心如潭水一样宁静,“至人之用心若镜”,“镜”字也是要能够纯净无染,而纯净无染又和佛教的“净”很接近。但是道家会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佛教一般很少如此用。你会发现它们用的比喻比较接近,有些用的比喻是一样的,但是比喻所指向的方向不同。譬如,道家用水做比喻,讲“心善渊”,心灵如同湖泊一样平静。

        儒家讲到水的时候是“原泉混混”,“沛然莫之能御”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对比之下,儒家以水为喻强调水的刚健不息,道家强调水的柔弱包容。你可以发现水的意义非常宽广。当然,如果你是自然科学家,水就是H 2 O,二氢一氧就构成了水。通过二氢一氧去理解水是一种方式,通过“原泉混混”,“沛然莫之能御”去理解水是另一种方式,通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去理解水也是一种方式,可见关于水的理解可以是有多个维度的。

        自然科学其实也是一套理解世界的方式而已,但它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所谓最好的。自然科学的理解方式是尽量将存在与主体区隔开来,在此情况下,谁来做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当我们讲“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时,这个比喻其实是讲人的觉知,强调你的体会、玩味是什么。这里牵涉在我们常常把价值与存在和合为一来思考的问题。价值与存在和合为一是真实的事实,自然科学的真实是把它们区隔开来,价值归价值,存在归存在。存在作为一个认知的客观对象,经由我们话语的论定,在可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操作。

        但是你说“原泉混混”“沛然莫之能御”“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这种关联着价值与存在和合为一的思考,行不行?当然行,本来就是这样子的。这个世间的各种事物本来就是很多元的。所以我常说,当我们对一个存在事物做所谓的客观描述时,既释放出我们试图传达的意思,又在某一规范之下,经由这种规范方式来说。所以大家不要误认为自然科学真的就是那么自然或者客观,其实它只是在总体中被扒开来说而已。这是我自己对存在的理解中特别强调的部分。

        中国哲学其实非常强调对存在事物的理解。从一个浑然不分的整体,扒开来慢慢去分别,然后再去理解,而不是原来就有主客两端,由主体去掌握客体。这种理解的构成方式并没有追本溯源。追本溯源是要回到源头,借用佛教唯识学的话来讲,就是回到一个境识俱泯的状态,也就是存在的情境与你的内在心灵意识完全泯合为一的状态。

        在我们的汉字中,用来表达认知活动的最古老的一些汉字,目前还存活在闽南话里面。闽南话讲认知就是讲“八”,“八”就是分开之意。闽南人问“你知道吗”是讲“尔八否”。闽南语是在日常用语中使用古文最多的汉语,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文言文的语法。文言文和白话文是连在一起的。在座的同学如果有对文字学、哲学感兴趣的,你们不妨做一些有趣的诠释。比如,“存在”这两个字,“在”从土才声,“在”是什么意思?就是植物从泥土里面长出来,所以“在”和“生”是连在一起的。“存”是“子”参与到“在”里头,所以“存”是人进到这个世界,并与这个世界融合在一起,再去展开理解。不只是理解,这其中还隐含了实践和参赞的活动。你可以去做很多有趣的诠释。

        当我们讲敬而无妄,致虚守静,净而无染时,“敬”“静”“净”这三个字的对比已经清楚了。我自己在研究儒道佛三教思想时,也常用这种方式去做对比。有些人说王阳明的思想充满了禅宗思想,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准确,因为阳明思想和禅宗思想是两回事。禅宗深层是佛教“缘起性空”的思想,而儒家是“生生不息”的思想。儒家是“生生法”,佛教是“无生法”或者叫“缘生法”。佛教讲“缘起性空”,讲“无生法忍”,你真正能够洞察一切存在皆是空无,你能够持守而忍禁不失,就算一直持守下去,也不会失掉这种基本的理解。我们把阳明的《传习录》和《六祖坛经》的句子做对比,有一些句子的确很像,因此你就说阳明根本上是出自禅宗,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他的表达很像,根本却不是。就像猿猴长得很像人,但它不是人!

        这个部分你可以做一些对比,佛教有佛教的道理,儒家有儒家的道理,道家有道家的道理。当然,它们有可融通处,但也要说明它们的区别。儒家强调主体自觉的参赞化育,强调承担精神。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儒家之言。道家强调回到天地、场域、处所。讲“不失其所者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这是道家之言。讲真空妙有,万法皆空,这是佛教之言。所以佛教讲“我,当下空无”,道家讲“我,归返天地”,儒家讲“我,就在这里”。(信息来源:腾讯佛学网)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喝茶最好的境界:和、静、怡、真[1688]

  • 静,人生之境[1436]

  • 儒家的水,道家的水,佛家的水[1951]

  • 净土法门在宋代的盛行与禅教思想对儒家的影响[1445]

  • 静中有工夫,动中亦要有工夫[1983]

  • 雄黄大战端午“毒”,佛家戒酒咋避毒?[1979]

  • 佛家“布施”讲究“三轮体空”,了悟这4个故事,福报自然来[3432]

  • 不读华严经 不知佛家富贵[5476]

  • 转染成净——以“空”义解析当代全球价值紊乱冲突之源[3291]

  • 佛家这六句话,句句参透人生,值得细细品味[2526]

  • 儒家的忠孝与佛家的因果 [王志远][4959]

  • 禅解儒道 会通三教[3808]

  • 静中有乾坤,禅中有深意[2946]

  • 佛家的语言礼仪[2982]

  • 佛家咋看星座和算命?[3913]

  • “人机大战” 佛家怎么看 [朱小龙 晁旭][3539]

  • “人机大战”,佛家怎么看?[3305]

  • 道家人文之光[3775]

  • 十大佛家禅语[4198]

  • 佛家传统饮食的养生解析[307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