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12]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14]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03]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48]

  • 灵润、神泰和义荣的佛性论辩[115]

  • 记住这四句话,到哪里都能自在[142]

  • 白话《梁高僧传》丨弗若多罗[124]

  • 管理健康最好的方式:放下破事[160]

  • 中国十二时辰,诠释了我们的一[153]

  • 渡人是一种格局,渡己是一种智[228]

  • 学会给自己“刹车”[172]

  • 8个心灵成长与自我疗愈法则:我[139]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C2禅宗禅学 >> [专题]c2中国禅学 >> 正文


    惠能禅师贡献给人间佛教的思想观点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3666   时间:2018-9-21   录入:wangwencui


    2018年9月21日    佛学研究网

        一、常自见己过,不见世间过

      惠能禅师特别强调学佛者的个人德行修养。他认为做人是学佛的基础与前提,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不断反省自己的过失,并及时改正自己的过错,他们看不到世间和世人的过错。修道之人只有将人做好了,才能更好地修道成佛。《六祖坛经·般若品》中,惠能禅师为大众讲说一首“无相颂”,命四众弟子依照这首无相颂来修行,他指出佛子但依照此修学,就会有大利益。“无相颂”云: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已过,与道即相当。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目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无相颂”中说:“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修道者若能经常见到自己过错,就与修道的宗旨相合。修道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正自己过错的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过错,他就是圣人,不需要再修道了。只有不断见到自己过错,才能不断进德修身,圆证菩提。惠能在《六祖坛经·阡悔品》中亦云:“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修道者若能常见自己过错,不说他人是非好恶,就是归依三宝一个表现。

        在不断修正自己过错的同时,惠能还说:“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一个修道的人,如果能做到行为正直就是真正的见道。所谓行为正直就是身不做杀盗淫等恶业,广修善道。很难想象,一个身口意三业都造作恶业的人,能够见到‘清净自性。

        修行不仅要经常反省自己,而且还要“不见世间过”。惠能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真正的修道人只看到并修正自己的错误,看不到世间的过错。如果一个人总是看到别人的是非过恶,他自己本身就是在造作恶业。现代高僧印光法师在开法语中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人是凡夫。”一个修道者应当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心态,不见世间之过,则能破除烦恼,德行自不断增进,最终成就佛道。

       
    二、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惠能人间佛教思想的核心。惠能“无相颂”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佛法只有在人间最容易修学。惠能在“无相颂”中一再强调修道者要加强自身品格的修养,努力在人间精修禅宗顿悟法门,最后在人间开悟成佛。

        纵观佛陀的一生――降生在人间,成佛在人间,弘扬佛法在人间,最后涅槃也在人间。佛陀在过去世就已经成佛,为了度化娑婆众生的缘故,示现于世间,并先后向世人展示了生老病死的人生过程。佛陀本可以不入涅槃,但为了让众生知道人生无常,及时修道的道理,因而人于涅槃。佛陀通过展现生老病死这―人生过程告诉世人,人世间是最适合修学佛法的,只有在世间修道成佛是最现实的。惠能则正是从佛陀之修道成佛过程得到启示,提出了修学佛法不能脱离世间而求觉悟。

        人间之所以是六道中最佳修道场所,是因为天人生活贪图快乐不乐于修道,三恶道众生终日被痛苦折磨无心修道,唯有人间虽没有天上快乐,但亦没有三恶道众生那般痛苦,因而最适宜修道。故此,惠能强调一个修道者不能脱离世间来求明心见性。如果一个人离开世间求解脱,最终虽然历经辛苦,却一无所得,到那时“始知空费草鞋钱”。惠能还告诫四众弟子,在人间修行,要始终心存正念正见。有了正见修行才不至于走上邪路,求出世法才能有成就。若心存邪见就背觉合尘,永远无法证道。当修行人心中连邪见、正见这种执着的念头都没有时,也就是烦恼断尽、成就佛道之时。

        三、内心谦下,常行普敬

        《六祖坛经·疑问品》中,惠能禅师提出修行者应当做到内心谦下,常行普敬。这不仅是做人的基础,也是实践人间佛教的基础。在本品中,韦刺史向惠能请教梁武帝当年问达摩禅师公案: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惠能说:“实无功德,不要怀疑先圣之言。”惠能接着对功德和福德的含义作了解说,并指出梁武帝没有功德的缘由。惠能指出,梁武帝布施设斋、造寺度僧,不过是求福之举,并非是功德。功德是在法身中求得的。
      
        惠能在解说功德时云:“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一个人在为人处世时,若处处都能内心谦下,则贡高我慢之心自然不会生起。能以谦恭之心待人,外在言行上就会对人彬彬有礼。修道之人若能如此待人,就是在修真功德。若真修功德之人,当时时处处不轻视他人,对一切人常行普敬。只有当你对他人恭敬时,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你的德行才能不断进步,这就是求真功德。
      
        惠能在《六祖坛经·忏悔品》中亦云:“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修道者若能内心谦下,常行恭敬,就是明心见性,也就是归依自性三宝。
      
        对人谦恭普敬是学佛者应当具备的基本修养。如果学佛者虽然修道,但内心却常轻视他人,天长日久,就会“我慢高山,法水难人”。如此吾我不断,自性虚妄不实,便没有功德,更谈不上明心见性7。

       
    四、心平行直,广修十善
      
        惠能禅师开示四众弟子,修行者若能在品格上心平行直,广修十善,当下即移西方于目前,即在人间见自性西方极乐世界。惠能在《六祖坛经·疑问品》中,为四众弟子讲“无相颂”云: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这首“无相颂”主要讲述了建设人间佛教对修道者品行的要求。对学佛者来说,修学戒定慧的基础是人格的完善――心平行直、恩义忍让、知错改过、饶益众生。一个人心性平直就是持戒,行为正直就是修禅;对上能孝养父母,尊敬师长,对下关心怜悯;对待他人谦恭礼让,对待诽谤能忍辱宽容。在修行生活中,要善于听取逆耳忠言,不断改正自己的过错和缺点。常修身口意三善业,饶益一切有情众生,让更多的众生因为你的财、法布施,智慧增长,离苦得乐。只有当修道者品格高洁,内心清净无染时,便能于世间见自性西方。
      
        本品中,惠能还针对韦刺史向其请教如何求生西方的问题,提出了广修十善即可见自性西方的观点。惠能指出,西方极乐世界,从相上说有十万/仟里,这是对下根之人说的。但对上根人来说,众生若能除去身中十恶八邪,见西方只在目前。惠能说:“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极乐世界),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当人的心净?,就能移西方于目前,见自身中净土。
     
        惠能所说的见西方净土,也就是往生人间西方净土。他认为,西方净土并不在十万/仟里之外,而是在我们的自身心中。若人能断除十恶,广修十善,便能目下即见西方。经云:“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仟。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修道者欲见西方,要断除十种恶业。十恶业即身三恶业:杀、盗、淫;口四恶业:两舌、恶口、妄语、绮语;意三恶业:贪、嗔、邪见。十恶业的反面即十善业。若人断除以上十种恶业,就是向西行十万里路。然后再除去八邪,就是向西行八千里路。所谓八邪,就是反于八正道的八个方面,即一邪见、二邪思惟、三邪语、四邪业、五邪命、六邪方便、七邪念、八邪定也。除去八邪,就是修行八正道。在此基础上,再能行十善业,就能悟无生顿悟法门,于刹那之间便于人间见西方极乐世界。

        惠能在《六祖坛经·忏悔品》中亦云:“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经文告诉我们,若人能够去除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等不善心,以及一切时中的恶行,再能广修善行,就是自归依。

        惠能禅师在《六祖坛经》中从以上几个方面论述了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不仅有对修道者德行修养的关注,也有在人间修学佛法的指导。在佛教界普遍推行人间佛教的今天,我们更应当从惠能禅师人间佛教思想中汲取有益营养,更好地指导和推进现代人间佛教建设的进程。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人间佛教发微[607]

  • 人间佛教为圆融——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再探[1825]

  • 人间佛教的人情味[2159]

  • 禅宗智慧与人间佛教[2610]

  • 实践“人间佛教”思想,迈出“适应”新步伐[3022]

  • 人间佛教的“理性”与“超越性”[2596]

  • 第六届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开幕[4363]

  • 宗教社会学的“共业共修”: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重点议题[5593]

  • 佛教与世间——中国佛教宗派对人间佛教的建构[2826]

  • 佛法与众生法的协和:从佛教中国化论人间佛教及其价值取向[3019]

  • 人间佛教在东亚与东南亚的传布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举办[3987]

  • 惠能禅师的持戒观 [张家提][1934]

  • 2017人间佛教座谈会圆满举行[3433]

  •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文学硕士课程招生启事[5977]

  • 惠能禅师的人间佛教思想 [如意][3405]

  • “人间佛教与现代传播”主题研讨会于广州举行[3593]

  • 香港佛光道场将举办“大专青年两日禅修营”[4038]

  • “人间佛教的经济与管理文化”论坛在香港举办[3192]

  • “人间佛教的经济与管理文化”论坛将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8040]

  • 惠能禅师的禅宗思想 [觉醒][305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