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23]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31]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00]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43]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22]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9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斌[125]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48]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17]

  • 过好每一个当下[194]

  • 负起100%的责任,你就自由了[149]

  • 有关人生真相的8句话,哪个戳中[179]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清规戒律: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体现
     
    [ 作者: 光泉   来自:网络   已阅:3646   时间:2020-1-23   录入:wangwencui


    2020年1月23日    佛学研究网

        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而据史料记载,“中国之有戒律,始于三国时代”。之后,佛教界为适应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需要,对教义教规不断作出调整和新的阐释。

        南北朝时期,达摩将禅定的修行方式进行了系统传授,并创立了禅宗。早期禅僧受到印度佛教戒律的影响,如修行头陀行,以乞食为生,四处游化。因此,当时禅僧的持戒完全依靠自己的修为。

        到了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时期,禅宗僧团定居黄梅,开始以佛寺为中心教授弟子,弘扬禅法。这时期的僧团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必须考虑生活来源和僧团管理等问题。道信提出“坐作并重”,要求僧团垦荒耕田、自给自足,并认为劳作是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农禅思想。农禅思想突破了印度佛教戒律中“不得垦土掘地,以免杀死地下的生命,也为了避免滋生烦恼,干扰修行”这一要求。

        禅宗在面对戒律与中国尚农文化的矛盾时作出的主动回应,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体现。道信的思想为六祖慧能提出的无相戒奠定了基础。六祖慧能提出的无相戒标志着禅宗戒律的正式形成,是禅宗戒律思想的核心。“无相戒法”是禅门独创的戒律观,以心性明净、德行平正作为持戒的标准,破除执着,反对持戒的形式主义。

        禅宗将戒律深化为内在的心性修持,那么僧团对外交往和内部管理就需要另行规定。于是,禅门又创设了“清规”作为广义戒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清规将农禅制度化,并且创设了禅门丛林,让禅宗能够独立地生存,同时规定了对外的忠孝伦常以及对内的住持负责,解决了僧团的日常生活管理问题。“清规戒律”从此融合了中国儒家的思想智慧,也被中国佛教其他宗派学习。

        北宋时期,长芦宗赜集成了《崇宁清规》(又称《禅苑清规》),是现如今保存下来最早的完整清规,被认为是已经佚失的百丈清规的继承和发展。

        至南宋时期,禅宗在无相戒和百丈清规的基础上发展了特有的清规戒律观,在寺院管理上形成了坚持以佛教信仰为内核的初步管理制度。

        禅宗的清规戒律标志着佛教不断发展、融入中国文化的过程。宋朝统治者规定了僧官选任制度以及度牒、戒牒、六念牒发放的僧籍制度,鼓励佛教著作编写,促进了禅宗兴盛。宋朝外敌入侵,禅门明确僧团为国祈福、礼敬皇帝、与士大夫交往的规则,细化了寺院内部管理和禅僧起居的事宜。

        南宋定都杭州100多年,促进了杭州经济社会更加繁荣。灵隐寺、天竺三寺、净慈寺以及余杭径山寺,都出现了诸多著名的禅僧,如瞎堂慧远、无准师范、上天竺若讷、大慧宗杲等。

        作为僧团的日常行事规则,以及寺院的丛林组织管理的清规,不仅在于规范禅僧行为,更在于倡导禅僧将修行自然化、生活化。这时候,高僧大德就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僧团精神的领袖,也是寺院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推动者,对佛教寺院的发展、佛法的弘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从亚洲各国佛教传播本土化倾向看坚持我国佛教中国化方向[535]

  • 净慧长老生活禅与佛教中国化的传承发展[839]

  • 惠能:佛教中国化的“改革家”[1261]

  • 禅宗与佛教中国化[2160]

  • 早期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庄子发现——玄佛合流的一种历史考察[1950]

  • 牟子:佛教中国化史上华梵对话第一人[2038]

  • 佛教中国化的“适应性”精神[2409]

  • 佛教自然观与佛教中国化[2345]

  • 坚持推进“佛教中国化”,讲好中国佛教故事[2460]

  • 法海寺壁画: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一个缩影[2434]

  • 推进佛教中国化的内生逻辑与外适脉络[2089]

  • 从佛教中国化看生活禅的思想渊源与影响[2755]

  • 从“意义僵化”到“不立文字”——佛教中国化之路[2232]

  • 川腔梵呗唱诵:佛教中国化的音乐展现[6766]

  • 历史上的佛经翻译与佛教中国化[2997]

  • 佛教中国化视域下宗派佛教成立问题的再思考[2408]

  • 佛塔:佛教中国化的建筑艺术见证[3423]

  • 云冈石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与佛教中国化的艺术结晶[4417]

  • “生活禅”:佛教中国化在当代的“返本开新”[2682]

  • 禅门茶礼与佛教中国化[269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