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23]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31]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00]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43]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21]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9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斌[124]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47]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17]

  • 过好每一个当下[194]

  • 负起100%的责任,你就自由了[149]

  • 有关人生真相的8句话,哪个戳中[179]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汉传佛教僧服中国化的演变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667   时间:2020-5-19   录入:wangwencui


    2020年5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按照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可以拥有3种僧服(三衣)、比丘尼拥有5种僧服(五衣),佛陀为使僧人与外道有所区别,以及避免僧人对所穿着的衣服生起欲染心,于是规定僧衣应染成“坏色”(颜色不用上色或纯色,所有新衣必须有一处点上另一种颜色),称为“袈裟”。此外,在制作上,僧服要由破碎衣片修补缝缀而成,所以称为“衲衣”,寓意少欲知足,远离世间的荣显。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僧服最初也是沿袭印度的传统。但是中国很多地区气候寒冷,单是三衣(或者五衣)显然不足以御寒。所以,汉传佛教援引佛制“许蓄百一物以至长物”的规定,在袈裟之外,另制小褂、中褂、长褂及大袍等其他僧服。

        这两类僧服称为“制衣”和“听衣”。(《释氏要览》)所谓“制衣”就是佛陀制定的必须受持的僧衣(即比丘的三衣、比丘尼的五衣),只在法会佛事活动期间穿,又称为“法服”。而所谓“听衣”,则是指长衣、百一资具,这是佛陀特许根据机缘开许听任蓄之或不蓄的僧服。出于御寒、文化、风俗等原因,对当地服饰规定了颜色,稍微改变其式样而成为僧人日常穿着的僧服,称为“常服”。

        概括而言,汉传佛教的僧服既有遵从戒律规定、参照古印度僧服式样的部分;同时也有为适应中国各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文化风俗等因素而创新式样的部分。其中法服主要采用经过改造的三衣方袍式;而常服则是南北朝至明代不断发展的结果,主要是对俗家服装略加改造,并持续至今。

        在僧服样式上,早期汉传佛教的僧服与世俗服装无异,只是颜色上有所不同。所以当时佛教僧人称为“缁衣”(黑色),与俗人(白衣)相异。据《续高僧传》记载,东魏时期法上法师担任“昭玄大统”掌理僧录,认为僧俗人等“仪服通混”,于是“制样别行,使夫道俗两异”,此后才逐渐区分,主要是外面的衫袍有了一定的特式,称为“方袍”(后来演变为“海青”),最后在明代基本确定下来。

        比如,在着衣方法上,古印度的“三衣”展开之后实际上是一块方形、拼合的布,其穿着方法是将整块布的一边由左肋绕披到右肩上。而传到中国后,则在左肩穿贴处缝上钩,在胸前缘边作一个纽,用来防止衣的脱落。演变到后来,胸前的纽通常用香木等材料制成的圆环搭在钩上,既方便又美观。印度属于热带地区,一般直接用袈裟衬着其身,而中国佛教僧人通常在常服(大袍)之外披搭法服(袈裟)。

        再比如,在僧服样式上,“直裰”(又称为“直缀”)是把偏衫、僧裙合缀而成的僧服,从唐代中叶开始流行于禅宗,后来演变为僧人的常服,颜色以皂色(灰黑色)为主。《敕修百丈清规》记载:“相传,前辈见僧有偏衫而无裙,有裙而无偏衫,遂合二衣为直裰。”这显然也是中国化的僧服。

        文化因素无疑是僧服演变的重要原因。早期的僧人在作法事时,还是按照古印度的传统“偏袒右肩”,但是这与中国服饰文化传统不符,所以套上袖子,称为“偏衫”。(《释氏要览》)而三衣颜色的变化也体现了中国化的特点。古印度三衣的颜色以质素为要。但是在中国的封建时代,为显重视,朝廷将特殊颜色的袈裟赐给有名望的高僧。比如唐代朝廷敕赐的服章“以朱紫为贵”,因此敕赐紫袈裟给有功德的僧人,称为“赐紫”。唐武则天敕赐法朗等紫袈裟,即为赐紫之始。(《大宋僧史略》)此外还有赐绯、赐黄等。而明太祖在洪武十四年(1381)下诏规定各宗派僧人常服与法服的颜色,“禅僧:茶褐常服,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玉色常服,绿绦,浅红色袈裟……”这些规定逐渐延续,成为汉传佛教僧服的特色。

        汉传佛教僧服的演变,现如今还可以从不同时代的佛教造像、壁画中找到图像的依据。

        在汉传佛教僧服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僧服——海青。

        “海青”是汉传佛教界缁素二众礼佛或者比较正规的场合时所穿的服饰,其特点是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所以又称为“大袍”。由于江苏吴中之地将广袖之衣称为海青,而僧袍袖广所以援用其名。此外,丛林中所谓“海青”之名,又取义大海浩瀚深广、能容万物,波浪飘逸洒脱、自在无碍;而其颜色“青出于蓝”,意在鼓励僧人策进、不同凡俗。

        海青实际上是对中国古代的黄袍(隋代以后天子的袍服,衣袖宽阔,着之自在)的形式稍加修改演变而来,不过俗服是曲裙,而僧服是方裙;俗服袖窄,僧服袖宽。这在明代成为僧服的定制。海青在样式上也有很多特别之处:比如衣领是用三层布片复叠缝制而成,称为“三宝领”;斜襟部分加以割截、缝缀,表征福田、百衲之意;另外,世俗大袍的袖口是敞开的,而海青的袖口是缝合的。

        现今海青的颜色有两种:一为黑色,是一般缁素二众礼佛时所穿,已受戒的可以在海青外搭袈裟,而未受戒者则只能穿海青;一为黄色,是寺院的方丈或法会的主法者所穿,一般大众不得穿着。海青并不是按照古印度三衣的要求来制作的,只是一种正规的常服。但是汉传佛教在举行法会时都会穿海青,所以它又具有法服的意味,可以算是中国化的“法服”。

        汉传佛教僧服的演变,受到了环境、文化、习俗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佛教为适应时代、地域而作出的改变。这种改变开创出汉传佛教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也为佛教中国化提供了一种借鉴。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96]

  • 吴言生:汉传佛教祖庭宗派思想精髓与现代意义[279]

  • 道安法师对汉传佛教的贡献[957]

  •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的六层意义[1066]

  • 略说弥勒菩萨中国化及其精神内涵[2629]

  • 汉传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来源及其实践模式[1945]

  • 佛教中国化、本土化的艺术诠释[3410]

  • 古代讲经与汉传佛教的辩经风尚[2073]

  • 汉传佛教目录学小史[2325]

  • 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学理依据、本土特色和时代特征[5889]

  • 汉传佛教“祖庭”的渊源、内涵及文化意义[2656]

  • 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菩萨戒[2815]

  • 丛林系列:为什么汉传佛教寺院大都被称为“丛林”?[2975]

  • 中国汉传佛教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2207]

  • 班禅:宗教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中国化水平[2293]

  • 汉传佛教水陆法会大观[2524]

  • 妙善公主:观音菩萨形象的中国化[4792]

  • 吴言生教授作《佛教在长安中国化的历史成就》专题讲座[4173]

  • 从禅门清规看佛教寺院制度的中国化[3691]

  • 印度佛教圆观念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文论圆范畴的建构[304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