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108]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30]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20]

  • 30秒灭抑郁——用《心经》解读[100]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47]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81]

  • 人性四大弱点[160]

  • 情绪稳定的背后[157]

  •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不假于人,[137]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86]

  • 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的生命智[15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和[155]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学佛的目的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2253   时间:2021-10-12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10月12日  佛学研究网

        对于佛教,不管是站在门外观望的人,还是切切实实在门内学修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疑问,佛教在说什么,学佛是学习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学佛……诸如此类。也有很多人,在学佛之前,心里有一个大概的方向,比如学佛是为了让生活更加顺利,内心更加平静,或者是为了认识宇宙人生,在学佛之后,了解认识了很多佛教名相,纠正了很多认知上的偏差之后,也会偶有茫然,学佛是为了什么呢,怎么好像和自己的初衷不太一样了呢。

        前人有云:佛海浩博无涯,骤涉其藩,往往如无舵之舟,迷其方向,而不知税驾之目的。也就是说,佛学思想博大精深,如果没有指南的话,会像是失去方向的航船,没有目标的漂浮在大海上。因此,我们学习佛教,对于基本的理论和方向要常常拿出来思维学习,作为修行的准则。

        第一、凡夫生死往来三界六道

        欲界,从下阿鼻地狱到最上第六他化自在天,都是有男有女,有各种染欲,因此叫作欲界;色界,色界没有女形,也没有欲染,都是化生,但是尚有色质,已经离开欲界秽恶之色,是清净之色,色界分为四禅十八重天,从梵众天到色究竟天;无色界,只有心识,而没有色质,无色界共有四天,从空无边处天到非想非非想处天。

        凡夫生死轮回于三界里,有六种趣向,也就是六道: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人、天。《法华经序品》有言:“六道众生,生死所趣,故又名六趣。众生自无始以来,生死旋转于六道中,如车轮之转,而无穷期,故曰轮回。

        六道分三善道、三恶道,在此主要说一说三恶道:一切众生,因为造作恶业,则生于恶道。地狱道,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各种地狱,造作极重恶业的众生,则会堕落于此道;饿鬼道,包括三种,罪业极重的,累劫连浆水之名都没有听到过,次一等的,只能时时等着吃一些脓血粪秽之类的,再次一等的,偶尔一餐能吃饱,造作恶业的众生,由于悭贪的缘故,生于此道;畜生道,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造作恶业的众生,由于愚痴的缘故,生于此道。

        第二、凡夫轮回三界六道,无一不苦

        我们在三界六道中轮回,没有一道不苦。地狱、恶鬼、畜生道固然是很苦,即便是做人,忙忙碌碌,一生所受的苦,也有言语所不能完全表达的。人生的苦真是无尽无量,综合起来说,不出以下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这是众生轮回于六道中所受的八种苦果。

        生苦:世人都以生为乐,殊不知生是大苦,大多是因为人在刚刚出生之时,还未建立一定的知识,等长大成人了,受生时的苦境,已经忘失而无所觉察了。

        受生之苦有五种:一、受胎,人在纳识成胎之时,在母腹中狭隘不净;二、种子,识托父母遗体,识种子随母之气息出入,不得自在;三、增长,人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热脏之上,间夹如狱;四、出胎,人初生时冷风热风吹身,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剌。五、种类,人在出生之时就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老苦:老苦有二种:一、增长,人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弱,动止不宁。二、灭坏,人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毁坏。

        在现实生活中,男人由昂藏七尺的健壮之躯,到老态龙钟而步履维艰;女性娇媚动人的明眸皓齿,到鸡皮鹤发而惹人憎厌,真是情何以堪?如果再加上穷与病,老来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病苦:病苦有两种:一、身病,人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倔强;二、心病,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事实上,人的一生都和病结下不解之缘。儿童与成人的疾病且不必讲,老年人的病诸如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等,不一而足。观大小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可知。

        死苦:死苦有两种,一、病死,因疾病寿尽命终之时,四大分崩离析,全身皮肉筋骨节节疼痛,气息欲断未断之时,一生所作善恶诸业,全都现于神识之前,恐怖万状;二、横死,因为恶缘,或遭水火刀兵、马踏车伤、悬梁服毒等难横死之时,热血煎心之苦。

        说起来,因疾病而寿尽命终,历经生、老、病、死的过程,都是有福报的人。世间多少人不得其死,不能终其天年。现代虽说科技进步,但照样有水、火、风、雨、地震之灾。加以意外灾害,飞机失事、船舶沉没、汽机车灾祸,几乎无日无之。

        爱别离苦:与平常所亲爱之人或者是所好乐之物,乖违离散,不得相处。

        爱别离苦,是任何人都无以避免的。古语“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如青春丧偶,老年丧子,固然是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夫妇生离,或子女远行,也是痛苦万分。无奈“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离”,法尔如是,谁能逃脱?

        怨憎会苦:与怨仇憎恨之人,本求远离,反而集聚。或是常常听到彼此的声音,或是常常碰面,心中念念不能安定。

        俗谚有云“不是怨家不聚头”,相亲相爱的人要分别,而相憎相怨的人偏又被安排在一起,像永远分不开似的,造化弄人,岂不使人苦恼万分?

        求不得苦:世间一切事、一切物、一切学问、一切智识,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爱涎绕心,如痴如醉,内心焦灼不安,就感到苦。

        这种苦,人人都有这种体会,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无所求的人。有所求未必能样样满足,这样就有了苦。莫说求不得,纵然求得了,下一个新欲望又出现了,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五阴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五阴炽盛,始有生、老、病、死等众苦集聚。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变本加厉。想阴炽盛,想像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惑造业,又种下苦果之因。识阴炽盛,流转生死,永无尽期。

        第三、欲出生死苦海,唯有勤修六度

        看了上面的种种苦相,真使人触目惊心,有苦海茫茫,何处是岸之感。如何才能脱离种种苦相,度我身出生死海而登涅槃岸呢,唯有勤修六度而已。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布施:

        梵文檀那波罗密,译为布施到彼岸。菩萨既愿意入世救世,自然关怀世人的困苦,随时随地乐意给予世人援助,无论是在经济、学问、力量、精神和时间各方面,都应该满足他人的要求,令人感恩受教,信佛得度。

        因此,布施不但是六度之首,亦是四摄法的第一步,菩萨想入世教化摄受众生,首先要实行布施。布施的种类很多,布施的方式各异,但概括而言,不外财施、法施、无畏施。

        持戒:

        梵语尸波罗密,译为持戒到彼岸。戒能规范人的身心,远离邪行、恶行。人与人相处,非戒无以提升自己,不致危害他人,是以佛弟子皆应持戒。

        戒律可分为三种,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最基本的是五戒,最难受持的是菩萨戒。菩萨三聚净戒,除律己修身,受持佛的律仪戒外,还要执行摄善法戒,及利益有情戒。既要守口摄意身莫犯,使三业清净,不作恶事坏事,还要发菩提心,广行善事,利益众生,否则便是犯戒。

        忍辱:

        梵音羼提波罗密,译名忍辱到彼岸。忍,是忍耐,是修行人的能忍之心,辱,是侮辱之境。当侮辱我们的境界现前怎么办,要能忍,这样才能修行用功,不能忍,就会被境所转,不能修行用功。

        忍辱有三种:生忍,法忍和无生法忍。

        精进:

        梵语毗梨耶波罗密,译名精进到彼岸,精谓专精不杂,进是进而不退。精进拣非懈怠放逸。小乘圣者精于佛法,专于善行,勤于进取,努力调摄身心,灭恶生善,谓之精进。大乘菩萨,精于六度万行,勤于利生事业,修习诸波罗密,身不懈怠,心不疲劳。

        如《大般若经》所说:“久处生死,修诸功德,心无退转,是菩萨摩诃萨,安住精进波罗密。”

        禅定:

        禅那波罗蜜,译名静虑到彼岸,又名三昧,又名定,华梵双语,称名禅定;禅定能止息妄念,摄心不乱,是学佛必修课程。人之意念,往往散乱不羁,难以控制。

        禅定有世间禅,出世间禅。世间禅中有凡夫禅,也有外道禅。出世间禅定中,有小乘禅,也有大乘禅,更有如来禅。最初学佛,由世间四禅八定,进而修学出世间禅,积极实习观、练、熏、修九次第定,引生无漏智,断三界见思烦恼,证阿罗汉果,转凡成圣。若能回小向大,进修菩萨禅,或如来禅,就可以到达禅定彼岸。

        般若:

        全称般若波罗密,译名智慧到彼岸。此智慧非一般人的聪明才智,非二乘圣人所得无漏智,而是诸佛究竟,菩萨分证实相理的般若智。此般若智慧,既能理解诸法现象界的种种差别相,又能深达诸法本体的实相理。

        般若是指出世间的智慧。出世间的智慧,可分为一切智,道种智,以及一切种智。一切智,能证偏空理,属于二乘圣人所拥有的智慧,但偏于空;道种智,能观机设教,入俗利生,是菩萨的智慧,但偏于有;二者各有所偏,皆未能到达智慧的彼岸。唯独佛的智慧,能够双照空有,又不落空有,双遮双照,空有不二,空有同时,而契入中道诸法实相理,既概括二乘圣人的一切智,又包含菩萨的道种智,所以名一切种智。

        此六度是万行的总体,前五种为福行,后一种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断惑证理,以此来度生死海。

        又有十度,是在前面六度之外,再加上第七方便度,以善巧方便,自积功德,同时济度一切有情。第八为愿度,修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大愿。第九为力度,行思择力与修习力,也就是思维诸法而修习实践。第十为智度,修自利利他两种智慧,因此和前面第六的般若度不同,前面是观空理的智慧,此处主要是照有相的智慧。以上十度,正是度我等出生死苦海等涅槃彼岸的舟筏。

        第四、学佛宜发大悲愿心,普度一切众生

        我们学佛的目的,不仅是要自己度生死海证涅槃而已,而且应当发大悲愿心,普度一切众生,都能证涅槃。《大般若经》有言:“我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又曰:“我为利乐诸有情故,而受此身。”

        《法华经·譬喻品》曰:“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暗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暗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着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既能自度不入三界六道轮回,又能度一切众生不入三界六道轮回,这正是学佛的目的。然而又不能说我度众生,而落于四相。《金刚经》曰:“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又曰:“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法与立身处世,这种人生智慧太实用了[321]

  • 忍辱≠忍气吞声,很多人都搞不明白这一点[364]

  • 一心念佛,具足六度[760]

  • 生死心切,道心就自然好[791]

  • 没有真正的慧根定根,谈了生死都是空话[886]

  • 如何超越生死?汤一介:痛定思痛后我的感悟[1378]

  • 三种便宜不占,三种福气不贪!什么是真忍辱![991]

  • 静波法师:忍辱,不是让你做缩头乌龟![1194]

  • 庞蕴居士一家四口开悟,生死自在奇谈[1958]

  • 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途[1523]

  • “千金良方”,扭转生死[1679]

  • 从生死困扰中走出来,这才是我们的归宿[1746]

  • 一行禅师:生死只是概念,当下就是奇迹[2143]

  • 汤一介:痛定思痛论生死,细谈儒释道的生死观[2399]

  • 如何脱离苦海[1666]

  • 你超越的不是当下的苦,而是当下的苦海[1817]

  • 这两种障碍不能突破,就没有了生死的份![1906]

  • 有一种无常叫“突如其来”[1919]

  • 你应该知道,“布施”可不是“给”这么简单的事![2319]

  • 涅槃是什么?[201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