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108]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30]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20]

  • 30秒灭抑郁——用《心经》解读[103]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47]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82]

  • 人性四大弱点[161]

  • 情绪稳定的背后[158]

  •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不假于人,[137]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86]

  • 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的生命智[15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和[156]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拣择什么,分别什么,你在嫌什么?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896   时间:2021-12-18   录入:chengshangyun

     

    2021年12月18日  佛学研究网

        《景德传灯录》卷十七中,有这样一段关于龙牙禅师开悟的记载:

        龙牙禅师初参翠微无学禅师,在其座下呆了一个多月了,却仍然没有得到和尚的开示,因此便自己去请教翠微禅师:“学人自到和尚法席参学已经一个余月,但是却没有得到您的开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翠微禅师听了他这话,不答却反问道:“嫌什么?”

        龙牙禅师又问:“如何是祖师意?”翠微禅师却说:“拿禅板给我。”

        龙牙禅师于是把禅板递给翠微,翠微接过禅板举起就打,龙牙禅师道:“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

        龙牙禅师心头一片茫然,无法揣测到翠微的意旨所在,寻不到契入之机,无奈之下,龙牙禅师又前往参问临济义玄禅师:“如何是祖师意?”临济禅师不答此问,反而说:“与我将蒲团来。”

        龙牙禅师于是将蒲团递给临济禅师,临济禅师接过之后,举起来就照着龙牙禅师劈面打来。龙牙又道:“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不得已,带着心头的疑惑,龙牙禅师又前往德山宣鉴处参学。

        初见德山禅师,龙牙禅师便问:“学人仗莫邪剑,拟取师头时如何?”德山禅师便伸出脖子。龙牙禅师道:“头落也。”德山禅师一听,便微笑。

        经多日,龙牙禅师又向德山禅师请求开示:“学人早就听闻德山的禅法很有名气,可是我来了这么久,却没有听到和尚您说一句佛法。”德山禅师听了之后,竟然不答,也反问他一句道:“嫌什么?”

        龙牙禅师被德山禅师如此反问,仍是不明就理。只好转往洞山良价禅师那里寻求契入大道的禅机。

        一日,当他把自己参德山禅师时的那段因缘说给洞山禅师听时,洞山禅师问他:“德山说了什么?”龙牙禅师答:“德山无语。”洞山听后即道:“莫道无语,且将德山落底头呈似老僧。”龙牙禅师一听便省悟了自己的过失,遂礼拜忏谢,并留在洞山禅师座下,随众参请。

        一日,龙牙禅师问洞山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洞山禅师道:“待洞水逆流,再向你说。”龙牙禅师一听,终于恍然大悟,顿得禅旨。为报师恩,龙牙禅师继续执侍洞山禅师八年之久。

        在龙牙禅师最初参翠微时,翠微禅师反问一个“嫌什么?”,实际上是想告诉龙牙禅师:佛法大意本就现成,无需刻意执著,到处去求,到处去问。而后龙牙禅师又参德山禅师时,德山禅师又反问一个:“嫌什么?”则是要龙牙禅师反省自己到底是在拣择什么?在分别什么?在向外索求什么?既有如此多的放不下,又怎么能当下心地清净契得入门机要?佛性又如何显现?因而后面的洞山禅师为了破除龙牙禅师的颠倒妄想,才以一句“待洞水逆流,再向你说”,截断龙牙禅师在对于佛法的妄想执著,为他除去了蒙在心上的尘垢,使得心净圆明,绝处生机。

        龙牙禅师曾写有一首《门前树》的诗偈,云:

        唯念门前树,能容鸟泊飞。
        来者无心唤,腾身不慕归。
        若人心似树,与道不相违。

        诗偈里所体现出来的禅法与赵州禅师的“庭前柏树子”恰有异曲同工之意。龙牙以门前大树能容鸟儿们泊飞为题,引出后面的来任其来,去任其去的“无心”的态度,继而又指出禅人所追求的大道体现出来的对于万事万物的态度也正是这样的,没有什么刻意执著,一切都自然而然,该发生的发生,该过去的过去,不要无端的以嫌隙之心惹出诸多不必要的烦恼来,因为唯有超越一切活在当下,生命才是最真实的,最有意义的。

        《居士分灯录》中还记载了龙牙禅师与裴休相国的一段故事:唐朝相国裴休有一次到大安寺,请示大安寺的寺僧道:“佛陀的十大弟子,各有第一,请问罗睺罗以何为第一?”僧人们都认为这是简单的佛学常识,所以就异口同声回答道:“以密行为第一。”裴休对大家的回答并不满意,问道:“此处有禅师吗?”碰巧龙牙居遁正在后园种菜,寺僧请他出来后,裴休以同样的问题问道:“罗睺罗以何为第一?”龙牙禅师毫不犹豫地答道:“不知道!”裴休听后,大喜,随即礼拜并赞叹道:“破布裹真珠。”密行,顾名思义,秘而不宣。既然是密行,对旁人来说,当然就是一个“不知道”而已。在众弟子看来只是简单的学问应对,而并不知其精髓。唯有龙牙禅师的应答,恰恰一语中的,点明关键。这就是得到裴相表扬的原因。

        在禅者看来,平常心既是参禅之道,更是生活之道。许多人在世间生活,其实大都活在自己执著的颠倒妄想之中,所以都会随生死之流而烦恼不息。唯有禅者,能够看清当下,体悟自性,心态安然。

        是的,我们生活在世间的众生,不论是锄田种地、经营生产还是饥餐困眠,只要没有拣择之心,凡事少一些计较,少一些抱怨,即使简单平凡的生活也会蕴含无限活泼和洒脱的意趣。

        如果总是感觉到烦恼,总是不满意,总是愤愤不平,那就要像龙牙禅师那样,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丢失了一颗平常心,自己到底在计较什么,在算计什么,在妄想什么?要知道如果每天都怀着充满了嫌隙的心来生活,即使是生活条件再好,只怕也是很难幸福美满,那饭吃得必定没有滋味,那觉睡得必定也不能安然。

        不妨在烦躁的时候,在拣择的时候,在犹豫的时候,在痛苦的时候,在抱怨的时候,在大失所望的时候……安静下来,扪心自问一下自己:“你在嫌什么?”或许能够当下醒悟,拨云见日,放下两头,身心得以清凉自在。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86]

  • 当你心累了就默念这三句话,不论什么事,都会改变![315]

  • 许多事情,看似容易,做起来却很难[294]

  • 人贵三气,修正气,养清气,化怨气[369]

  • 送给晚上睡不着觉的人[446]

  • 人生,最好的状态,就三句话![411]

  • 定期除去心里的杂草[466]

  • 记住这四句话,到哪里都能自在[552]

  • 作为一个修行人,你是否做对了选择?[504]

  • 人生要学会三“放”,更自在![540]

  • 真正的强大,是允许一切的发生[567]

  • 佛菩萨半睁着眼的秘密,原来如此[547]

  • 学会三件事,人生路越走越稳[448]

  • 人这一生,永远不要弄丢这两样东西![662]

  • 人生只是一场大梦,这是真的吗?[788]

  • “观自在菩萨”是谁?他在观什么?[985]

  • 人生处处是道,心不在即无分别[851]

  • 随缘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层?[980]

  • 《心经》:当你累了就默念这三句话,不论什么事都会改变[966]

  • 北大老教授把学佛几十年的亲身体会浓缩成了“三句话”[106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