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日 佛学研究网
世间上,最难的是做人和处事。人活了数十载,往往做人不得其分,处事不得其法。尽管有很多的道理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若我们只知理论,不能起而行,也是徒劳无功。那么,学佛之人究竟如何做人处事呢?
学佛之人究竟如何做人处事
一、只从柔处不从刚
世间上的人,有的太过刚猛、执着与好强,所谓“好出头的椽子先烂坏”。我们口里的齿和舌,虽然齿硬舌软,最先蛀坏的却是牙齿,并非舌头,舌头直到人死后,才逐渐腐坏,可见柔软比较久长。
《华严经》云:“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憨山大师也说:“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所以做人应该只从柔处不从刚。
二、只想好处不想坏
所谓“三界唯心,万法谁识”,你心好,想的事情皆是好;你心坏,想的都是如何算计人家的坏事。圣人看社会,大家皆圣人;坏人看众人,全部是坏人。所以我们应该先健全心智,只想他人好处。
三、服务勤劳不后退
有意义的人生,是以服务为目的的。在社会上做事首先要有勤劳的美德、服务他人的性格。遇事要积极主动,前进不后退。具足基本的人生态度,不但能成就一番事业,必然会到处受欢迎,成为一个得人缘的人。
四、恭敬谦和满芬芳
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只要能对人谦卑、恭敬,就能赢得别人的赞叹,“做人低姿态,做事高水准”,受一点委屈不必计较,就像梅花,未经冬雪的熬炼,怎得梅花扑鼻香?所以,做人要像梅花一般,“恭敬谦和满芬芳”。
做人处事的正确观念的什么?
决定一个人做人处事成功与否,要件之一就是态度与观念要正确。态度、观念偏差,就会背道而驰,永远也达不到目标。有四个建议。
一、法则重于人情
我们都有情感,所以叫有情众生。但是一个人如果四处留情,或是过分的感情用事并不是好事。在感情世界里要有理智,要用佛法智慧驾驭感情,也就是法重于人情。
二、清淡重于攀缘
每个人都希望人家厚以待我,同样的,我也应该厚以待人。可是有时如果太浓、太热了反而不能长久。所以,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尤其学佛的人,对感情更应该淡然处之,千万不要攀缘,不要到处拉关系、找人情。
三、化他重于被化
一般人总是希望被人关心、呵护,希望人家来度我、给我。“弘法为家务,利生是事业”,弘法利生既是我们的本分,是我们的事业,我们应该积极去化他,给他人利益,这就是菩萨度化众生的精神。
四、有德重于有财
有句话说:“万贯家财不如一技随身。”有的时候,技能重于财富。如果我们不但有学问,更拥有慈悲、人格、道德,那就更远胜于财富了。财富、金钱有时用之不当,反而会招惹出麻烦,因此不如有道德反而能带给我们安全。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