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01]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26]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33]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03]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45]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24]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9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斌[126]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51]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19]

  • 过好每一个当下[195]

  • 负起100%的责任,你就自由了[15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C2禅宗禅学 >> [专题]c2中国禅学 >> 正文


    禅宗的棒喝
     
    [ 作者: 南怀瑾   来自:网络   已阅:1991   时间:2022-5-2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5月2日    佛学研究网

        讲到禅宗,往往使人联想到棒喝,好像禅宗与棒喝,是不可或分的事一样,其实,棒喝只是禅宗宗师们教授法运用的一种,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礼记》教学精神的意义,中国上古,教用朴教,演变而为夏楚。中国佛教自有禅宗的发扬光大以后,经过马祖、百丈的改制,创立共同生活,集体修行的禅门丛林制度以来,凡是真有见地,真有修持的名师大匠的宗师们,他的会下往往聚居数百众至千众不等,所谓“龙蛇混杂,凡圣同居”,人多事杂的现象,就自然而然的事了。

        因此,唐、宋时代几位大师们,喜欢手持禅杖,作为领众的威信象征,在必要时,也可用它作夏楚的用途,等于四五十年前的学校老师们,还有手拿“戒方”的风气。其实,禅师们的棒不是用来时常打人的,只在研讨问题的时候,有时轻轻表示一番,作为赏罚的象征,后世的宗门,以及学禅的人,若是在老师那里碰了钉子,受了批驳,都叫它做“吃棒”,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碰钉子,难道真有一枚钉子给你碰吗?所谓“喝”,便是大声的一叱,表示实罚的意思,和“棒”的作用是一样的。禅宗的“棒喝”,是由于德山宣鉴禅师喜欢用“棒”,临济义玄禅师喜欢用“喝”,因此后世禅宗便有“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风雅典故的流传了。

        总之,棒喝是教授法的运用,包括有赏,有罚,乃至不赏不罚,轻松的一棒,后来宗门,已有其名而无其实,我所见前辈的宗师们,有时认为你知见有错,但只对你一笑,不加可否,或者,便闭目趺坐,默默不答,、这就是棒喝的遗风,过去我们碰到这种情形,自己再加反省,知道错了,便叫它做棒。这是一种最难运用的教学法,如果不是真正具备高才大德的宗师,实在无法施展,所以在盛唐的时代,黄檗禅师便说:“大唐国内无禅师!”有人问他现在到处都有禅宗的宗师,怎么说无禅师哪?黄檗便说:“不道无禅,只道无师”而已,因此他的得意弟子义玄禅师,就是后来开创临济宗的祖师,便说出一个作禅宗宗师的才德和条件,如云:“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先照后用,有人在。先用后照,有法在。照用同时,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针砭。照用不同时,有问有答,立宾立主,合水和泥,应机接物。若是过量人,向未举已前,撩起便行,犹较些子。”临济又有对于棒喝的说明,如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曰: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曰: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问:如何是人境俱夺?师日:并汾绝信,独处一方。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曰:王登宝殿,野老讴歌。”又有云:“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禅宗大意·公案的启示[400]

  • 禅宗大意·禅宗的五家七派[578]

  • 禅宗大意·禅宗门下的楞伽师[552]

  • 禅宗大意·禅宗的传法授衣[466]

  • 禅宗大意·禅宗的创立[429]

  • 这口禅宗“云门饼”,是甜还是咸?[794]

  • 禅宗对苏轼书法美学的影响[579]

  • 静波法师:禅宗并非鼓励人们空谈佛法|2023黄梅禅文化论坛[848]

  • 禅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传[1081]

  • 中国禅宗原始的宗风:梁代三大士[1200]

  • 万里无寸草处去[820]

  • 清初曹洞宗寿昌、云门二系的传承及太平天国后江南禅宗尊宿[1065]

  • 禅宗无相戒的流弊与后期修正[1224]

  • 被香板打得开悟的老和尚临济禅师[1481]

  • 中国文化像一条龙,而禅为这条龙点了“睛”[1259]

  • 三个人,开启了中国禅宗乘风破浪千余年,你知道他们是谁吗[1328]

  • 一声棒喝,你悟到了什么?[1370]

  • 禅宗的参禅方法——无门关[1776]

  • 中日禅宗文化与“雪隐”语源考析[1489]

  • 禅宗在金代的弘传[160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