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108]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30]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20]

  • 30秒灭抑郁——用《心经》解读[100]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47]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81]

  • 人性四大弱点[160]

  • 情绪稳定的背后[157]

  •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不假于人,[137]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86]

  • 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的生命智[15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和[155]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北朝佛教之专重禅观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078   时间:2022-5-19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5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总起来说,北朝佛教义学,小乘以《毗昙》、《成实》为盛,大乘则《涅槃》、《华严》、《地论》并弘。这正是慧光和他的弟子们所作的“因缘”、“假名”、“不真”、“真”四宗教判的全部内容。其因缘宗即指《毗昙》,假名宗指《成实》,不真宗指《般若》、四论,真宗指《涅槃》、《华严》及《地论》。

        又如净影慧远在所撰《大乘义章》中,每一义门都分作《毗昙》、《成实》、《地论》、《涅槃》四层来解说,这也说明了北朝主要佛教义学的全貌。

        但是北朝佛教的特点,还在于侧重实践,特别是禅观,而非空谈理论,这和同时南方佛教有显著的不同。

        这一时期除上述楞伽师而外,还有不少著名的禅师,如北魏时代玄高(402—444),早年往关中师事佛陀跋陀罗,通禅法。后往西秦,隐居麦积山,从受禅法的学者达百余人。又有外国禅师昙无毗,来西秦领徒立众,玄高也曾从他受法。后入北凉,受沮渠蒙逊的敬事。北魏太武帝攻入北凉时,请他往平城,大弘禅化。

        此外,勒那摩提、佛陀扇多也并弘传禅法。北齐,有佛陀扇多的再传弟子僧稠(480—560),道宣把他和达摩并称(见《续高僧传习禅篇后论》)。僧稠起初从道房受止观,常依《涅槃》行四念处法。后来又从道明受十六特胜法。佛陀扇多赞为“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

        他先后在嵩岳等地讲学,魏孝武帝为他在怀州尚书谷中立禅室,集徒供养。齐文宣帝于天保二年(551)又请他到邺城,从受禅法和菩萨戒,并为立精舍,礼敬备至。后来侍郎李奖等请出禅要,为撰《止观法》两卷。

        又天台宗所祖述的慧文、慧思也提倡定慧,为南北禅家所尊重。慧文尝聚徒数百人洪学,据说他读《大智度论》“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之文及《中论》“因缘所生法”之偈,顿悟龙树空、假、中三谛道理,由此而建立一心三观的观法。

        慧思(515—577),武津人,从慧文受学,昼夜研磨,对《法华》等深有造就,于是敷扬大小乘定慧等法。天保年中(550—559),率领徒众南行,中途停留在大苏山,数年之间来学的甚多,智顗也就在这时来其门下,谘受“法华行法”。后更率徒众入南岳山,提倡定慧,世称南岳大师。

        北周有僧实(476—563),起初归依擅名魏代的道原法师,太和末(499)到洛阳,遇勒那摩提,授以禅法,得其心要。周太祖礼请为国三藏,并从受归戒。

        此外一般弘修禅法的,有慧初、僧周、慧通(以上北魏)、道恒、慧可、僧达、道明、法常(以上北齐)、僧玮、昙相、昙准、昙询、恩光、先路、慧命、昙崇(以上北周)等。

        北朝一般社会上的佛教信仰,从北魏初年起,北地盛行一种一族一村等的佛教组织,叫作“义邑”,由僧尼和在家信徒构成,而以信徒为主。原来是民间为共同造像而发起飞的,后来逐渐发展,兼及于修建窟院、举行斋会、写经、诵经各事。

        它的首脑为邑义主、法义主、邑主、邑长等,成员称为邑义、法义、邑子、邑人、邑徒等。而以教养更高的僧尼为指导,称为邑师。其时民间所诵习的经典,是昙靖自撰的二卷本《提谓波利经》,劝持五戒。邑人每月斋会二次,以正律为标准,互相督察。此外还有一种叫作法社的佛教组织,其旨趣和义邑略同,但由贵族达官知识分子和一些僧尼组成。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中国佛教史略:北朝佛教[993]

  • “少林寺与北朝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3577]

  • 兴废交迭的北朝佛教[117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