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01]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26]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33]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03]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45]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24]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9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斌[126]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51]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19]

  • 过好每一个当下[195]

  • 负起100%的责任,你就自由了[15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宋代的佛典翻译与经录编撰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392   时间:2022-6-5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6月5日    佛学研究网

        宋代译经开始于太宗太平兴国初。当时特别设立了译经院,并制定一些规章。如译场人员设译主、证梵义、证梵文、笔受、缀文、参详、证义、润文(后更设译经使)等,组织比较完备。从太平兴国七年(982)起,逐年都译进新经,继续到天圣五年(1027),译出五百余卷。其后因缺乏新经梵本,译事时断时续,维持到政和初(1111)为止。

        总计前后译家(及其译经年代)可考的有十五人,即法天(译经年代974—1001)、天息灾(980—986,后改名法贤,987—1000)、施护(980—1017)、法护(中印人,980—983)、法护(北印人,1006—1056)、惟净(1009—?)、日称(1056—1078)、慧询(1068—1077)、绍德(1068—1077)、智吉祥(1086—1093)、金总持(1095—1112,下四人均同)、天吉祥、相吉祥、律密、法称。其中惟净、慧询、绍德都是由传法院培养出来的中国僧人,天吉祥等则帮助金总持翻译。

        诸人所译的总数是二百八十四部、七百五十八卷。其中以密教的典籍占最多数,论部最少。当北宋之初,印度密教正盛,有关的梵本流入中国的不会太少,但在天禧元年(1017),宋代统治者注意到密典中有些不纯部分和佛教的传统相违反,因而禁止了新译《频那夜迦经》的流行,并不许续译此类经本,这就大大限制了以后的翻译。

        此外,从宋代译经的质量上看,也不能和前代相比。特别是有关义理的论书,常因笔受者理解不透,写成艰涩难懂的译文,还时有文段错落等情形,因此,尽管译本里也有中观一类的要籍(如龙树、陈那、安慧、寂天等的著作),但对当时义学界似未发生多大影响。

        宋代译经多属小部,就其种数而言,几乎接近唐代所译之数,因而在大中祥符四年至八年(1011—1015)、天圣五年(1027)、景祐二年至四年(1035—1037),曾经三度编撰新的经录。

        祥符时所编,称《大中祥符法宝总录》,二十二卷,为赵安仁、杨亿等编修。所载译籍乃从太平兴国七年到祥符四年(982—1011)三十年中间所译,共计二百二十二部、四百一十三卷(此外,还收有东土著撰十一部、一百六十卷)。这部目录的主要部分完全依照各次进经的年月编次,除列出经名、卷数、译人而外,还附载进经表文,这都依据当时译经院的实录,所以连带记载着有关译场的各事,如新献梵筴、校经、更动职事等等,其体裁和过去的各种经录完全不同。

        天圣时所编新录称《天圣释教总录》三卷(亦作三册),译经三藏惟净和译场职事僧人等同编。它系当时全部入藏经典的目录,记载着《开元录》各经、新编入藏的天台慈恩两家著述、《贞元录》各经、《祥符录》各经,再附载其后新译各经,一共六百零二帙、六千一百九十七卷。

        景祐时所编新录称《景祐新修法宝录》,二十一卷,吕夷简等编。体裁和《祥符录》一样。所收译籍即紧接《祥符录》,从祥符四年到景祐三年(1011—1036),二十六年间译出的各经,共二十一部、一百六十一卷,另外,还收有东土著撰十六部、一百九十余卷。又由于汉文佛教经典的影响,当时的回鹘、西夏地区,都用民族文字译成回鹘文及西夏文经典。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宋代永安道原和《景德传灯录》[735]

  • 宋代译经目录考[1006]

  • 临济、云门、曹洞三宗在宋代的传承[1452]

  • 净土法门在宋代的盛行与禅教思想对儒家的影响[1445]

  • 宋代禅宗丛林组织制度辨析[2303]

  • 一起回宋代,寻找传说中的九位黄檗祖师[2092]

  • 黄檗花开自有时:寻找宋代黄檗[2245]

  • 渗透与融合:宋代节日的道教化 [余敏芳][4003]

  • 宋代对宗教异端案件的防治[4004]

  • 宋代佛教戒坛的建置及其象征意义[3365]

  • 云居寺宋代木雕造像展 现37尊精美宋代木雕[4538]

  • 宋代的佛教与茶[5664]

  • 从《水浒传》趣谈宋代的度牒制度[5176]

  • 被遗忘的礼仪:宋代道教斋醮科仪的变革[5202]

  • 济南佛慧山宋代石佛像被刷金粉,谁干的?[4925]

  • 宋代精致小木塔 果然藏有舍利子[7538]

  • 宋代以前佛经目录概述[9126]

  • 山西晋城发现一处宋代早期洞窟造像[6141]

  • 宋代僧人与儒学研究[12928]

  • 大雁塔发现宋代文人题刻 唐代名家遗迹可能在粉层下[623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