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影响命运的"种子法则",竟如此[112]

  • 李泽厚:“闲愁最苦”与“何时[114]

  • 千万别低估,一个独来独往的人[103]

  • 上、止、正,老祖宗三种大智慧[148]

  • 灵润、神泰和义荣的佛性论辩[115]

  • 记住这四句话,到哪里都能自在[142]

  • 白话《梁高僧传》丨弗若多罗[124]

  • 管理健康最好的方式:放下破事[159]

  • 中国十二时辰,诠释了我们的一[152]

  • 渡人是一种格局,渡己是一种智[228]

  • 学会给自己“刹车”[171]

  • 8个心灵成长与自我疗愈法则:我[139]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藏在佛教文化里的中国性格
     
    [ 作者: 陈沁   来自:网络   已阅:494   时间:2022-11-27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11月27日    佛教研究网

        从各种原始文献看,佛陀以自己的世界观、观察力和思维力,领悟了直达解脱之道的独特境界,并善于启发他人也进入这种思维境界,此即原始佛教所说的“闻、思、修、证”。

        中国文化对于佛陀思维灵性的继承和信仰实践,是放在“乘”这一较为谦逊的概念中,而不是将佛法作为永恒真理的神秘存在。这体现在历代佛教对佛法“空”与“不空”的激烈探讨上。

        用佛法的某个“乘”,可以达到一定的觉悟境界,而一旦达到,这个“乘”就被丢弃了,因为其使命已经完成。中国佛教常用“彼岸和船”来譬喻修行和乘的关系:一旦上岸,船就必须舍弃。于是,佛法被作为一条直通神圣的实用之径,而非一套神圣的教条,这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对佛法的基本解构。

        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演变,为适应特别的社会需要和文化需要,这个基本解构又被重新解构,开始出现以领悟佛陀境界为目标的 “方便法门”和佛教宗派。

        《维摩诘经》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来阐述这些方便法门和宗派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禅宗和净土宗是中国佛教的典型代表,是印度佛教和西域佛教在中国本土的发展产物,它们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佛教的几点影响:积极入世、孝道、审美。下面逐一阐述。

        关于积极入世

        中国人向来十分重视现世,最具代表性的是“生活禅”和“易行道”两大理论实践体系。佛陀时期的隐遁修行,在重视现世价值的中国社会看来,有某种消极因素。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儒家批评佛教隐遁带来的厌世、君无税收、父无所养等“不忠不孝”问题。印度佛教那套刻板生硬的体系,在中国必须改变。“生活禅”的确立,是降低佛教出世性、提倡积极入世的重大举措,是这种改变的成功尝试。它提倡修行无需隐遁,提倡在生活中落实自利利他的“菩提心”,以尽职尽责的世俗生活来追求并达到解脱生死、庄严人生的宗教理想。

        《维摩诘经》为这种思想倾向提供了开创性的见解,它重新诠释了“出家”概念,被中国佛教高度认可并继承。维摩诘尊者讲:“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正式提出转换心灵的精神境界,不需要改变生活形态,认可入世的禁欲主义,将追求清净寡欲的解脱境界与融入家庭、社会乃至商业活动的生活互相适应。

        “易行道”源于印度宗教家龙树所著《十住毗婆沙论》,该论将持名念佛号称为“易行道”,将其它宗教实践方式称为“难行道”,为净土宗念佛法门确立了最初的理论依据。“易行道”摈弃了繁琐的推理思维和哲学式思辨方法,指出凡夫坚定信念、依托不可思议他力解脱生死的实践方法。“易行”指简单、容易,即易操持、见效快。这满足了多数人的需要,发展极快。

        关于孝道

        印度佛教没有把“孝”的观念提到明显的高度。印度僧的父母到寺院探望儿子,须对儿子行礼。但在中国,佛教就必须改造自身,以适应以“孝”为基本原则的中国伦理。

        孝是家族观念的产物,是君臣关系的基础。中国人的逻辑是:忠以孝始,善以孝先。中国历代学者在翻译佛经的时候,为了佛教传播及信仰的需要,特意将本国的道德意识(如忠孝)突出反映于译本中。对比同一经典的梵文、巴利文原典和汉文译典,我们就能发现这一点。这是十分必要而且重要的工作,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中国佛教的生命力。在中国佛教版本中,读者会看到一个有着外国名字的圣人拥有着自己文化的美德。

        关于审美

        美是愉悦、振奋 、和谐、圆满、爱意的统称,审美则是让人感受美的过程和方法。中国佛教的美不同于原始佛教的美。
     
        前者强调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偏重于人伦和谐的美,是扩大范围的爱;后者强调思维的缜密和完整,偏重于脱离苦,属于身心愉悦振奋的美。中国佛教和原始佛教对“佛”这个觉悟者概念的不同解释,印证了这个结论。

        在以大乘为主体意识的中国佛教中,佛是同时具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完美人格的人,成佛则需要经历无数“帮助众生觉悟”的善行,这是出于内心本具的善良和爱。中国佛教是从道德意义上阐述佛教之美的 。

        在以解脱道为主体意识的原始佛教中,佛是证悟了“无常、无我”法印、领悟了“生不由我、死不由我”、在精神上超越生死的人,成佛只需深入大自然中,深刻体会关于“灭苦”、“我空”等规律并深入实践,这是出于敏锐的观察力、洞见力和思考力。原始佛教是从精神意义上阐述佛教之美的。中国佛教将个体精神层面的美上升到社会伦理层面“无差别平等的爱”,即菩萨的慈悲,既提升了审美层次,又增强了审美的实用性。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教文化与时代命题[1928]

  • 佛门茶礼: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的产物[1714]

  • 从香花僧“和尚戏”看佛教文化的嬗变与内化[2410]

  • 南宋的佛教文化[3334]

  • 浅谈佛教文化的现代意义[6241]

  •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华夏文明与佛教文化的一次完美融合[2846]

  • 佛教文化对诗坛的影响[2766]

  • 新疆的佛教文化[4242]

  • 作为生命哲学的佛教文化[2472]

  • 历史上的《峨眉山志》与佛教文化[2846]

  • 江南佛教文化的特征[2772]

  • 相融相即:春节传统习俗里的佛教文化[4763]

  •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佛教文化交流 ——基于中古海路密教传播的考察[4279]

  • 第二届佛教文化昆明论坛举行[2373]

  • “赵朴初与当代中国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3758]

  • 峨眉山举行佛教文化论坛[2970]

  • 探寻佛教文化脉络[2473]

  • 80余国际青年学者山西五台山研修佛教文化[2557]

  • 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3284]

  • 三晋大地上的佛教文化[259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