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8日 佛学研究网
梦里不知身是客
在庄子的《齐物论》里有这样一段思辨,长梧子对瞿鹊子说,当我们在梦里享乐或是悲伤的时候,我们都意识不到自己在梦里。
也就是说“不知梦里身是客”,这梦中人,所感受到的情绪是那么真切,所以没办法发现自己是在梦中。
那么现在,我们也没办法证明自己是醒着的、不在梦中。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别那么肯定自己刚才已经从梦中醒来了,怎么证明你现在不是在另一个更大的梦里呢?
这提醒我们,要跳出眼前的局限,不要把生活中所拥有的那些,看得太实在、太执着、太重要。
百年浑是戏文场
其实说到底,梦和人生最终又有什么不同呢。
梦里的一切感受都很真实呀,有荣华富贵、有金玉良缘,也会有惊悚恐惧、甚至生离死别。
即使梦醒了,喜怒哀乐的情绪还是那样强烈,说不定眼泪还挂在脸上。
但梦醒了就是醒了,一切了无痕。
那么人生在世,每一天吃饭、睡觉、工作、娱乐、交友,又或是金榜题名、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功成名就、爱恨情仇……
所拥有的这一切,在生命走到终点时刻,和梦醒时很相似,哪一样都带不走,哪一样都并不真正属于你。
明代高僧憨山德清大师曾留下一首《醒世歌》,前面说的是处世良言,最后笔锋一转,“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落幕时,可知戏中人、梦中人又要归向何方?
万般带不走 唯有业随身
那么,如果这一生最终只是一场空忙,是不是什么都无所谓,也不需要任何努力了?如果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是不是就得尽可能地享乐,才不枉这一生呢?
如果相信人死如灯灭,死亡就意味着什么都没有了,那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的确会陷入上面那种虚无状态中。
不了解生从何来,生命是没有根的;如果不了解死往何去,生命是没有归宿感的。
找不到根和归宿的人,会缺乏安全感,拼命想抓住身边的一切,却发现内心依然脆弱。
好在佛法告诉我们,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啊!
生命过程中因种种行业而产生的因果业力,在一期生命终结时,业力会推动着生命继续在六道之中轮回。
所以,大部分人活着时最珍视的财富、权利、地位、感情,的确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样东西却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并且跨越生死的,那就是——业力!
如果看不清这一点,为了一些短暂的拥有或是声色享受,从而造下恶业,导致临命终后深陷三恶道而不能自拔,那是真正的颠倒,痛苦永无出期。
暇满人身 借假修真
在这场大梦中,我们的所思、所想、所求,促使我们做了许多事,当下或许看不出差别,甚至会出现好人未必有好报、坏人反而占便宜的现象,但因果是公平的,未来一定会显现。
例如两个并无太大不同的婴儿,成长中的每一天,是选择精进,还是懈怠;是选择真诚待人,还是投机钻营;是行善布施,还是浑水摸鱼……
表现上看,钻营或懈怠的人还得到了一点眼前的好处,但日积月累之下,两个人身上的神态、气质、能力必然会有极大的不同,这是一种最显而易见的因果。
然而,他们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这里也包含着他们过去的业力。
在六道轮回中,能得到现在的人身是极为珍贵难得的,那是过去世累积下的善因结出的善果。
人生的确如一场大梦,智者能清晰地看清这一点,从而不被生活中的名利、得失、享乐所左右,从而迷失其中。
然后,用好这宝贵却短暂的一生,借假修真,借这如梦一场的人生,修好自己的因果。
把握住当下的行为,就把握住了未来,把握住了生命的走向,走上一条真正觉悟、解脱轮回的大道。这就是人生最重要的意义!
所以,学佛修行绝不是等到老了以后再来做的事,这样的醒悟越早越好。越早看清人生如梦、借假修真,在生活和工作中依然会精进。但精进的目的是修善业、求解脱,而不是为世俗意义上的结果而执着。这样的一生心就是自在的,少了很多烦恼。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