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124]

  • 学会沉默,懂得取舍![132]

  • 最高级的养生:童心,蚁食,龟[101]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143]

  • “四书五经”开篇第一句,句句[123]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9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斌[125]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48]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19]

  • 过好每一个当下[194]

  • 负起100%的责任,你就自由了[149]

  • 有关人生真相的8句话,哪个戳中[179]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当下改变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016   时间:2023-1-13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1月13日  佛学研究网

        当我们遭遇违逆预期的情境时,往往会下意识向外寻找原因,去抱怨起他人、社会或命运。

        虽然这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情绪。

        然而,与之同时生起的悲伤、忧愁、愤怒、不满等情绪本身,对于我们而言也是一种伤害。

        佛陀曾对弟子开示,当我们遭遇各种逆境时所承受的苦是“第一支毒箭”;

        而我们内心由此生出的愤懑、抗拒、懊恼等情绪,就是向自己射出的“第二支毒箭”。

        这种对“不顺”的抗拒并不能改变现状,反而会增幅痛苦——

        如果我们在心里揪住不放,便会带来进一步的伤害,就像空手握持一杯沸水,及时放手便可“止损”,反之则只会加重伤势。

        有修行的人则不同,他们虽然也会中“第一支毒箭”,但却可以从无常和因缘和合的角度,客观看待自身遭遇的不幸,避免心理上再受“第二支毒箭”。

        ■隐藏的“毒素”

        当我们逐渐养成“遇到不顺心的事,便用抱怨来舒缓情绪”这一习惯后,抱怨便成了一种“情绪鸦片”。

        这不仅会让我们陷入“第二支毒箭”的痛苦,还会带来隐性的“毒素”:

        撇开自己的责任,认为造成不顺的情况都是别人引起的;

        只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却无视了别人的付出;

        自己的想法当被尊重,别人的声音无需在意……

        在这一强调自我、否定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失去责任心、慈悲心、同理心、恭敬心......

        而这些心念又都是智慧与福气的来源,如此久而久之,便会落入“遇到不顺心便抱怨,越抱怨越容易不顺心”的死循环。

        ■与其抱怨,不如接纳

        其实,人生没有不痛苦的,佛陀把生命中会历经的痛苦概括为八类: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这“人生八苦”无人能幸免,只是有的人选择不说,只是有时我们对他人的苦难漠不关心、加以忽视。

        而对自己的苦难,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烦恼、抱怨,多是因为我们常把“顺遂”认作是“该有的常态/标配”,一旦事件的发展有违内心的预期后,就难免怨天尤人。

        佛陀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都遵循因果的规律,即“有因必有果”,在过去与现在所行、所言、所思之事,只要因缘条件成熟,相应的果报必定会于现在以及未来显现。

        “第一支毒箭”就来自于我们往昔通过身语意造下的种种恶业。

        对于佛弟子来说,虽然无法避免“第一支毒箭”,但可以去规避、减弱“第二支毒箭”:

        首先是正视这些“不顺”,知道这是我过去所造不善业的显现,与其不能改变现状的抱怨、动怒,纠结于“为什么偏偏是我”,不如勇敢面对、承担。

        其次,对于尚未显现的恶报,可以通过“忏悔”减少,甚至消除将要到来的“毒箭”威力,令重业轻报。

        最后,尝试用“我试试、谢谢你、对不起、恭喜你、没关系、别担心、我理解......”来代替挂在嘴边的“不会、烦死了、累死了、真讨厌”等等抱怨。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过好每一个当下[194]

  • 修行如何入门,且看佛陀传授五种“调心之法”[258]

  • 公元500年,达摩为惠可安心;2023年,你用什么给自己“安心”?[627]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龄[601]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来看看,你是否因缘具足[598]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744]

  • 佛菩萨只用了这九句话,就破解了天下所有难题![940]

  • 植树节|佛教与树,原来有这样的因缘[928]

  • 减少精神内耗的7件小事[1261]

  • 幸福源于善欲,因缘决定命运[791]

  • 佛大战“六师外道”[954]

  • 云淡风轻看结果,全力以赴求因缘[750]

  • 真正的宽恕,是化解不同层次的人生剧本[1058]

  • 人与人间的相处,有“因”必有“缘”[795]

  • 性格背后有因缘,缺点背后是苦难![825]

  • 你信仰什么,生命就走向什么[997]

  • 恐惧因缘生,恐惧因缘灭,解除恐惧最有效的办法[929]

  • 祸福由因,改变在缘[932]

  • 8个心灵成长法则:活出自己的天赋使命,这些你需要做到[1101]

  • 想明白这3个道理,你就不那么心累了[104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