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109]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31]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20]

  • 30秒灭抑郁——用《心经》解读[104]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47]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82]

  • 人性四大弱点[161]

  • 情绪稳定的背后[159]

  •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不假于人,[138]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87]

  • 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的生命智[156]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和[157]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人生要学会三“放”,更自在!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541   时间:2023-3-9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3月9日    佛学研究网

        学佛者对“舍”这个字一定不陌生。舍,即是平等正直、无警觉之性而住于寂静之心;唯识大乘则认为,依于精进、无贪、无嗔、无痴等四法,令心远离掉举等障而住于寂静、无有杂染之心境。舍也是舍离义,指舍离所见念着之境,善能觉了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故名舍觉分。

        《瑜伽师地论》云:“云何为舍?谓于所缘,心无染污,心平等性。于止观品,调柔正直,任运转性,及调柔心有堪能性,令心随与任运作用。”

        佛教认为,人类的解脱是不断舍去妄想的过程,舍识、舍欲、舍身、舍法等等,至于到达无心无著的纯净。可知,“舍”的字面意思,与“取”相对,相当于“放”,而非“舍弃”。那么我们要“放”什么,又该如何放呢?

        放低自己
     
        放低自己是“无我”的一种表态。“诸法无我”是佛教引导众生了悟人生、认识自我,以及整个现象世界的根本理论之一。

        佛教的“无我”理论,最初是针对众生的“我执”而提出的,即所谓“因破我法有无我”。佛陀认为,人生充满了烦恼和痛苦,人生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无不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而所有这一切都根源于有“我执”。人若不能破除、断离我执,则“有情由此生死轮回,不能出离。”

        我们修行佛法,首先修的就是出离心。而修出离心,很重要的就是先要放低“我”,放下“我”。放低自己,才能正视自己;放低自己,才能善待他人;放低自己,才能在人生的路上少犯错误。放低自己,是一种境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格局越大的人,往往把自己的姿态放得更低。因为只有放低自己,才能认清自己,以更广阔的心胸悦纳世事,向上成长。当一个人有了放低自己的智慧,也就有了无畏向前的勇气,生命自然枝繁叶茂。

        放空身心

        现代社会中,多数人常常处于高频、高压的生活环境中:冗杂的工作、琐碎的家务、海量的信息、无止境的追逐……为了扮演好方方面面的角色,我们甚至没有一分钟真正属于自己,心头总是积压着过多的压力、责任、忧虑、烦恼,让我们不堪负荷。

        这时候,不妨试试短暂地放空身心。哪怕只有三五分钟,停止下来,在简单的呼吸之间,清理“心灵垃圾”,让我们的精神得以减负,让心灵秩序在清零后得以重建和回归。学佛者还可以藉由此过程,训练时刻保持专注、清醒、观照内心的能力。

        佛经有云:“知本寂静是般若业,乐于独处是般若母。”当我们尝试着放空身心之时,方能拨开迷雾,心不被外相束缚,才能看清生命的真相。
     
        《金刚经》中有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当我们的身心当下达到清净无染的状态时,再来审视眼前的林林总总,一定会多一份智慧与魄力。

        适时放过

        《五灯会元·卷一》云:“世尊因黑氏梵志运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欢、梧桐花两株,来供养佛。佛招仙人,梵志应诺。佛曰:‘放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华。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华。佛又招仙人:‘放下著。’梵志曰:‘世尊!我今两手皆空,更教放下个甚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华,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佛教指离弃一切杂念、妄执,达到解脱自在、了无牵挂的境界,称放下。

        佛陀教导我们放下的,不是我们自身的责任与义务,而是在完成分内之事后,不必要求事事尽合我意;是在尽力做好当下之事后,不再无休止地追求名利声望成就等等。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常常干扰我们思维、使我们纠结痛苦的,无非我执我念、人我是非、颠倒幻想、困惑过去、忧心未来……在我们看来,最放不下的种种,恰恰就是最需要修“放下”的对象。

        古德有云:“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生中的一些痛苦,其实都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正所谓“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不如试着和自己和解、和过去与未来的所有不顺遂和解,适时放过,才能享受当下,过得开心,活得通透。

        不论在世间工作生活还是学佛修行,我们都要学会删繁就简,为人生做减法。放一放,更自在!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87]

  • 消弭人生的缺憾[276]

  • ​你能控制情绪,才能控制人生[291]

  • 当你心累了就默念这三句话,不论什么事,都会改变![315]

  • 许多事情,看似容易,做起来却很难[294]

  • 人生的烦恼与珍贵[304]

  • 佛法与立身处世,这种人生智慧太实用了[322]

  •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大道至简”[364]

  • 人贵三气,修正气,养清气,化怨气[369]

  • 送给晚上睡不着觉的人[446]

  • 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光阴,就是人生的圆满[401]

  • 定期除去心里的杂草[466]

  • 记住这四句话,到哪里都能自在[552]

  • 真正的强大,是允许一切的发生[567]

  • 佛菩萨半睁着眼的秘密,原来如此[547]

  • 种好“三田”,让人生越来越顺![513]

  • 心态对了,人生就顺了[554]

  • 人生最好的状态:晴耕雨读,安然自得[737]

  • 人生短暂何苦为难自己,学会“除法智慧”化解千千心结[669]

  • 人生只是一场大梦,这是真的吗?[78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